【注释】 选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二章。 远虑:长远的打算。远,长远。 近忧:迫身的忧患。近,眼前。 【赏析】 孔子主张无论干什么事情,都应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他说: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意思是:人没有事先的谋虑,就必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注释】 选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二章。 远虑:长远的打算。远,长远。 近忧:迫身的忧患。近,眼前。 【赏析】 孔子主张无论干什么事情,都应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他说: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意思是:人没有事先的谋虑,就必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注释】 选自《论语·卫灵公》第二十章。 疾:担忧。 没世:死亡。 称:被人称道。 【赏析】 孔子认为,君子最重视自己的名誉,最希望留名于世,最害怕死而无闻。他说: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意思是:君子担忧自己死后不被人称颂。 孔子认为,修身养...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注释】 选自《论语·卫灵公》第二十章。 疾:担忧。 没世:死亡。 称:被人称道。 【赏析】 孔子认为,君子最重视自己的名誉,最希望留名于世,最害怕死而无闻。他说: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意思是:君子担忧自己死后不被人称颂。 孔子认为,修身养
【注释】 《论语·卫灵公》第十章。 工:工匠。 善:做好。 利:使锋利。 器:工具。 【赏析】 孔子的弟子子贡问老师,怎样培养仁德。孔子回答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意思是:工匠要做好他的工作,必须先磨好他的工具。 孔子以工匠要做好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注释】 《论语·卫灵公》第十章。 工:工匠。 善:做好。 利:使锋利。 器:工具。 【赏析】 孔子的弟子子贡问老师,怎样培养仁德。孔子回答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意思是:工匠要做好他的工作,必须先磨好他的工具。 孔子以工匠要做好工作,
【注释】 选自《论语·卫灵公》第九章。 害:损害。 杀身:牺牲生命。 成仁:完成仁德。 【赏析】 孔子一生追求“仁”,他认为,仁的纯洁性比一个人的生命更重要,君子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能损害仁。孔子说: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意...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注释】 选自《论语·卫灵公》第九章。 害:损害。 杀身:牺牲生命。 成仁:完成仁德。 【赏析】 孔子一生追求“仁”,他认为,仁的纯洁性比一个人的生命更重要,君子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能损害仁。孔子说: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意
【注释】 选自《论语·宪问》第四章。 言:指有益于世的话。 【赏析】 孔子谈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言论之间的关系时说: “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意思是:有德行的人一定讲道理,会讲道理的人不一定有德行。 孔子认为,人的德行和言语之间有相...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注释】 选自《论语·宪问》第四章。 言:指有益于世的话。 【赏析】 孔子谈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言论之间的关系时说: “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意思是:有德行的人一定讲道理,会讲道理的人不一定有德行。 孔子认为,人的德行和言语之间有相
【注释】 选自《论语·子路》第二十三章。 和:这里指和谐、协调。宋代朱熹《集注》云:“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同:这里指盲从附和。 【赏析】 孔子谈论君子和小人的不同言行时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是:君子和谐共...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注释】 选自《论语·子路》第二十三章。 和:这里指和谐、协调。宋代朱熹《集注》云:“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同:这里指盲从附和。 【赏析】 孔子谈论君子和小人的不同言行时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是:君子和谐共
【注释】 选自《论语·宪问》。 怨:怨恨。 尤:责备。 下学:即学下,学的是平常的知识。 上达:即达上,通达于仁义。 【赏析】 在《论语·宪问》一章里,孔子与弟子谈论一个人不为别人了解时应有的态度。他对弟子:“没有人了解我啊!”弟子子贡问道:“为...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注释】 选自《论语·宪问》。 怨:怨恨。 尤:责备。 下学:即学下,学的是平常的知识。 上达:即达上,通达于仁义。 【赏析】 在《论语·宪问》一章里,孔子与弟子谈论一个人不为别人了解时应有的态度。他对弟子:“没有人了解我啊!”弟子子贡问道:“为
【注释】 选自《论语·子路》第六章。 令:下命令。 行:推行教化。 【赏析】 孔子谈论统治者的为政之道,强调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意思是:自身端正,不下命令也能施行;自身不正,下了命令也不能施行。 孔子指出,统治者在伦理...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注释】 选自《论语·子路》第六章。 令:下命令。 行:推行教化。 【赏析】 孔子谈论统治者的为政之道,强调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意思是:自身端正,不下命令也能施行;自身不正,下了命令也不能施行。 孔子指出,统治者在伦理
【注释】 选自《论语·颜渊》第十六章。 成:成就,使成功。 【赏析】 孔子谈论君子与小人的行为区别时说: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意思是:君子成就他人的好事,不促成他人的坏事,小人恰恰相反。 孔子认为,君子、小人的心地不同,思考...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注释】 选自《论语·颜渊》第十六章。 成:成就,使成功。 【赏析】 孔子谈论君子与小人的行为区别时说: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意思是:君子成就他人的好事,不促成他人的坏事,小人恰恰相反。 孔子认为,君子、小人的心地不同,思考
【注释】 选自《论语·子路》第十七章。 欲:想。 速:快。 达:到达。 不达:指达不到目的。 【赏析】 孔子的弟子子夏做了莒父(鲁国邑名)的长官,他向孔子询问,怎样才能治理好政事。孔子回答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注释】 选自《论语·子路》第十七章。 欲:想。 速:快。 达:到达。 不达:指达不到目的。 【赏析】 孔子的弟子子夏做了莒父(鲁国邑名)的长官,他向孔子询问,怎样才能治理好政事。孔子回答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选自《论语·颜渊》。 欲:喜欢,想要。 施:推行,强加。 【赏析】 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个名叫仲弓的人,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他人。 曾子在《里仁》篇里,概括孔子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释】 选自《论语·颜渊》。 欲:喜欢,想要。 施:推行,强加。 【赏析】 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个名叫仲弓的人,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他人。 曾子在《里仁》篇里,概括孔子的
【注释】 选自《论语·子罕》第二十六章。 匹夫:平民百姓。 【赏析】 孔子鼓励年轻人成才,但孔子也清醒地知道,一个人能否成才,有所作为,立志是非常重要的。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意思是:三军人数虽多,如果军心不齐,它的主帅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注释】 选自《论语·子罕》第二十六章。 匹夫:平民百姓。 【赏析】 孔子鼓励年轻人成才,但孔子也清醒地知道,一个人能否成才,有所作为,立志是非常重要的。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意思是:三军人数虽多,如果军心不齐,它的主帅也
【注释】 选自《论语·子罕》第二十三章。 后生:后辈。指年少的人。 畏:敬畏,惧怕。 焉:怎能,怎么,哪里。 来者:后辈子孙。 【赏析】 孔子历来重视后学,认为后来者完全可以超越前人。他说: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意思是:年轻人值得敬...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注释】 选自《论语·子罕》第二十三章。 后生:后辈。指年少的人。 畏:敬畏,惧怕。 焉:怎能,怎么,哪里。 来者:后辈子孙。 【赏析】 孔子历来重视后学,认为后来者完全可以超越前人。他说: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意思是:年轻人值得敬
【注释】 选自《论语·子罕》第十九章。 为山:堆土成山。 篑:盛土的竹筐。 止:停下来。 平地:平整土地。 覆:倾倒。 【赏析】 孔子认为学习和道德修养是一个不断深入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决不能浅尝辄止。他说: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注释】 选自《论语·子罕》第十九章。 为山:堆土成山。 篑:盛土的竹筐。 止:停下来。 平地:平整土地。 覆:倾倒。 【赏析】 孔子认为学习和道德修养是一个不断深入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决不能浅尝辄止。他说: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
【注释】 选自《论语·子罕》第十七章。 子:孔子。 川上:河边。 逝者:指消逝的时光。 斯:这,指河水。 夫:语气词。 舍:停留,止息。 【赏析】 孔子在黄河岸边,看见滚滚滔滔不舍昼夜奔流的河水,心有所触,感叹时光的流逝有如这河水,流走了就不可再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注释】 选自《论语·子罕》第十七章。 子:孔子。 川上:河边。 逝者:指消逝的时光。 斯:这,指河水。 夫:语气词。 舍:停留,止息。 【赏析】 孔子在黄河岸边,看见滚滚滔滔不舍昼夜奔流的河水,心有所触,感叹时光的流逝有如这河水,流走了就不可再来
【注释】 选自《论语·泰伯》第十四章。 位:职位。 谋:考虑,谋划。 【赏析】 孔子谈论政治上的进退之道时,讲了一个基本的处事原则: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意思是:不在那种职位上,就不去考虑它的政务。 “不在其位”界定了人的基本社会属性:一是...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注释】 选自《论语·泰伯》第十四章。 位:职位。 谋:考虑,谋划。 【赏析】 孔子谈论政治上的进退之道时,讲了一个基本的处事原则: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意思是:不在那种职位上,就不去考虑它的政务。 “不在其位”界定了人的基本社会属性:一是
【注释】 选自《论语·泰伯》第七章。 士:读书人。 弘:大。这里指心胸宽广。 毅:刚强,坚毅。 仁以为己任:即以仁为己任。 重:指责任重大。 远:指行程遥远。 【赏析】 曾子继承孔子的思想主张,毕生以实现仁为己任。他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注释】 选自《论语·泰伯》第七章。 士:读书人。 弘:大。这里指心胸宽广。 毅:刚强,坚毅。 仁以为己任:即以仁为己任。 重:指责任重大。 远:指行程遥远。 【赏析】 曾子继承孔子的思想主张,毕生以实现仁为己任。他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注释】 选自《论语·述而》第三十七章。 荡荡:宽广。 戚戚:忧愁、担心的样子。 【赏析】 孔子分析、研判君子、小人的不同心境,得出结论是: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意思是:有道德修养的人,胸怀坦荡;人格卑鄙的人,常常忧心忡忡。 孔子认为,有...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注释】 选自《论语·述而》第三十七章。 荡荡:宽广。 戚戚:忧愁、担心的样子。 【赏析】 孔子分析、研判君子、小人的不同心境,得出结论是: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意思是:有道德修养的人,胸怀坦荡;人格卑鄙的人,常常忧心忡忡。 孔子认为,有
【注释】 选自《论语·述而》第十九章。 其:他,孔子自指。 发愤:下决心勤奋学习。 【赏析】 叶公(姓沈,名诸梁)是楚国的贤大夫,他任叶城的邑宰时,曾向子路打听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孔子就说,你何不这样回答: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注释】 选自《论语·述而》第十九章。 其:他,孔子自指。 发愤:下决心勤奋学习。 【赏析】 叶公(姓沈,名诸梁)是楚国的贤大夫,他任叶城的邑宰时,曾向子路打听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孔子就说,你何不这样回答: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注释】 选自《论语·泰伯》第四章。 善:友好,和气。 【赏析】 孔子的弟子曾子患了重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意思是: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鸣声也会十分哀伤;人快要死的时候,他的话往往充满善意...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注释】 选自《论语·泰伯》第四章。 善:友好,和气。 【赏析】 孔子的弟子曾子患了重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意思是: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鸣声也会十分哀伤;人快要死的时候,他的话往往充满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