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选自战国秦李斯《谏逐客书》。 太山:即泰山。 让:拒绝,弃舍。 择:挑选,有所弃舍。此处引申为拒绝不受。 细流:小溪流水。 【赏析】 秦王嬴政元年(前246)时,韩国害怕秦国发兵进攻,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游说,建议秦王修一条将泾水...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注释】 选自战国秦李斯《谏逐客书》。 太山:即泰山。 让:拒绝,弃舍。 择:挑选,有所弃舍。此处引申为拒绝不受。 细流:小溪流水。 【赏析】 秦王嬴政元年(前246)时,韩国害怕秦国发兵进攻,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游说,建议秦王修一条将泾水
【注释】 选自战国《楚辞·卜居》。《卜居》传为屈原所作。多数学者研究认为,应该是了解屈原的楚人在屈原死后记载下来的有关传说。 宁:宁愿,宁肯。 昂昂:气宇轩昂的样子。 若:如。 将:还是。 泛泛:鸟浮在水面(另说“汜汜”,同义)。 凫:野鸭。 偷:...
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注释】 选自战国《楚辞·卜居》。《卜居》传为屈原所作。多数学者研究认为,应该是了解屈原的楚人在屈原死后记载下来的有关传说。 宁:宁愿,宁肯。 昂昂:气宇轩昂的样子。 若:如。 将:还是。 泛泛:鸟浮在水面(另说“汜汜”,同义)。 凫:野鸭。 偷:
李斯(?—前208),秦国政治家、文学家。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初为郡小吏,后从荀况学帝王之术。与韩非同为荀子的学生。李斯见楚国不足成大事,便于公元前247年西入秦,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后为秦王嬴政赏识,任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秦宗室...
李斯。李斯(?—前208),秦国政治家、文学家。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初为郡小吏,后从荀况学帝王之术。与韩非同为荀子的学生。李斯见楚国不足成大事,便于公元前247年西入秦,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后为秦王嬴政赏识,任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秦宗室
【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贵:以……为贵,认为……重要。 【赏析】 《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篇,在论述世道变了,相应的法律制度也应该改变时,强调说: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意思是:有识见的人,...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贵:以……为贵,认为……重要。 【赏析】 《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篇,在论述世道变了,相应的法律制度也应该改变时,强调说: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意思是:有识见的人,
【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镆铘(mòyè):宝剑名,又作“莫邪”。传说为干将铸造。 骥骜(ào):千里马名。 【赏析】 《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篇围绕“因时变法”这个中心论点,反复强调先王之法,是先王根据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制定的法...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镆铘(mòyè):宝剑名,又作“莫邪”。传说为干将铸造。 骥骜(ào):千里马名。 【赏析】 《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篇围绕“因时变法”这个中心论点,反复强调先王之法,是先王根据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制定的法
【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赏析】 先秦时代,孔、孟儒家派主张法先王,儒法合流的荀子主张法后王,法家韩非主张尊今王。《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篇主要反映法家的思想,强调因时变法的重要性。因为古今时世不同,所以今天制订法令时,...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赏析】 先秦时代,孔、孟儒家派主张法先王,儒法合流的荀子主张法后王,法家韩非主张尊今王。《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篇主要反映法家的思想,强调因时变法的重要性。因为古今时世不同,所以今天制订法令时,
【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 自胜:克制自己。 论人:批评别人。论,评价。 【赏析】 《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篇强调,决定事物成败的关键,不在事物的外部原因,而在于人自身的内部原因。治理天下的人,更应注重自身的修为和德行。并说:...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 自胜:克制自己。 论人:批评别人。论,评价。 【赏析】 《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篇强调,决定事物成败的关键,不在事物的外部原因,而在于人自身的内部原因。治理天下的人,更应注重自身的修为和德行。并说:
【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 竭泽而渔:戽干池水捉鱼。比喻不留余地。 【赏析】 《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篇主要讲赏罚要合乎道义。它举了一个例子:战国时期,晋文公将要与楚国的军队在城濮交战,他分别问计于大臣咎犯和雍季。咎犯建议使...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 竭泽而渔:戽干池水捉鱼。比喻不留余地。 【赏析】 《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篇主要讲赏罚要合乎道义。它举了一个例子:战国时期,晋文公将要与楚国的军队在城濮交战,他分别问计于大臣咎犯和雍季。咎犯建议使
【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 腐:臭败,腐烂;一说积垢。 户枢:门的转轴。 不蝼:不产生蝼蚁。蝼,蝼蚁。唐代马总《意林》引“不蝼”为“不蠹”。 【赏析】 《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篇讲的是养生长寿的道理。文章认为,天地产生阴阳、寒暑...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 腐:臭败,腐烂;一说积垢。 户枢:门的转轴。 不蝼:不产生蝼蚁。蝼,蝼蚁。唐代马总《意林》引“不蝼”为“不蠹”。 【赏析】 《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篇讲的是养生长寿的道理。文章认为,天地产生阴阳、寒暑
【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当染》。 【赏析】 《吕氏春秋·当染》的主旨,是讲人君的品行思想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文中引墨子的话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以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以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意思是:素丝在蓝色的染料中...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以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以为五色。【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当染》。 【赏析】 《吕氏春秋·当染》的主旨,是讲人君的品行思想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文中引墨子的话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以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以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意思是:素丝在蓝色的染料中
【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举:推荐。 避:回避。 【赏析】 《吕氏春秋·去私》这篇文章,高举去私就公的旗帜,反对亲亲,贵贵的宗法血亲思想,在官员任用上,力主去掉私心,选贤举能,论功录用。为此,文章专门举了《左传》祁奚荐贤的故事,赞扬说...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举:推荐。 避:回避。 【赏析】 《吕氏春秋·去私》这篇文章,高举去私就公的旗帜,反对亲亲,贵贵的宗法血亲思想,在官员任用上,力主去掉私心,选贤举能,论功录用。为此,文章专门举了《左传》祁奚荐贤的故事,赞扬说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富商,在赵国都城邯郸遇见作为人质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奇货可居.于是出千金为之活动:入秦游说秦太子安国君(子楚父,即孝成王)的宠姬华阳夫人,使子楚得立为太子。子楚...
《吕氏春秋》。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富商,在赵国都城邯郸遇见作为人质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奇货可居.于是出千金为之活动:入秦游说秦太子安国君(子楚父,即孝成王)的宠姬华阳夫人,使子楚得立为太子。子楚
【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遂:成就。 【赏析】 “去私”,是《吕氏春秋·去私》篇的中心论点,也是这一句的主旨。私与公是一对立的矛盾。《韩非子·五蠹》说:“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所以,私是为自己打算,包括私利、...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遂:成就。 【赏析】 “去私”,是《吕氏春秋·去私》篇的中心论点,也是这一句的主旨。私与公是一对立的矛盾。《韩非子·五蠹》说:“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所以,私是为自己打算,包括私利、
【注释】 选自《礼记·礼运》。 大道:上古时代所遵循之道。 【赏析】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成了一家之天下,而“谋用是作”,“兵由此起”,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差异和矛盾,战乱频仍,争斗不止。孔子对这个时期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现实极为担忧,他在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注释】 选自《礼记·礼运》。 大道:上古时代所遵循之道。 【赏析】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成了一家之天下,而“谋用是作”,“兵由此起”,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差异和矛盾,战乱频仍,争斗不止。孔子对这个时期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现实极为担忧,他在参
【注释】 选自西汉戴圣《礼记·中庸》。 【赏析】 儒家推崇中和之美,并把它视作中国古代审美的最高标准。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礼记·中庸》对此做了深切而清楚的表述: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意思是:人的思想感情,虽然十分强烈,...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注释】 选自西汉戴圣《礼记·中庸》。 【赏析】 儒家推崇中和之美,并把它视作中国古代审美的最高标准。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礼记·中庸》对此做了深切而清楚的表述: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意思是:人的思想感情,虽然十分强烈,
【注释】 选自《礼记·学记》。 困:不够。 【赏析】 《礼记·学记》是一篇有关古代大学教育的文章。它阐明了教育能够化民成俗的重要功能,因而国君必须尊师重道,使全民知道学习的重要。它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总结,也是研究中国教育...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注释】 选自《礼记·学记》。 困:不够。 【赏析】 《礼记·学记》是一篇有关古代大学教育的文章。它阐明了教育能够化民成俗的重要功能,因而国君必须尊师重道,使全民知道学习的重要。它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总结,也是研究中国教育
【注释】 语出《礼记·经解》。 温柔敦厚: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解释说:“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敦厚,诚朴宽厚。 诗教:即以《诗》为教,是相对《书》教、《乐》教、《礼》教、《春...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注释】 语出《礼记·经解》。 温柔敦厚: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解释说:“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敦厚,诚朴宽厚。 诗教:即以《诗》为教,是相对《书》教、《乐》教、《礼》教、《春
《礼记》是记载周代各种礼仪制度的书。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七十子后学”在传授礼学的过程中,留下了一些关于《仪礼》的解说材料,称之为“记”,后经汉代儒生的编选,形成《礼记》。《礼记》各篇写作年代不一,其中多为战国时人所作,少数成于秦汉之际。 《...
《礼记》。《礼记》是记载周代各种礼仪制度的书。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七十子后学”在传授礼学的过程中,留下了一些关于《仪礼》的解说材料,称之为“记”,后经汉代儒生的编选,形成《礼记》。《礼记》各篇写作年代不一,其中多为战国时人所作,少数成于秦汉之际。 《
【注释】 选自《礼记·檀弓下》。后人取名《苛政猛于虎》。 识(zhì):记...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注释】 选自《礼记·檀弓下》。后人取名《苛政猛于虎》。 识(zhì):记
【注释】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十八》。 虑:考虑,谋划。 失:失误。 愚人:智力差、知识少的人。古代统治者多视民众为“愚人”。 得:正确。 【赏析】 齐国大夫晏子(婴)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晏子曾向齐景公论述“和”“同”的差别。他说,“和”...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注释】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十八》。 虑:考虑,谋划。 失:失误。 愚人:智力差、知识少的人。古代统治者多视民众为“愚人”。 得:正确。 【赏析】 齐国大夫晏子(婴)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晏子曾向齐景公论述“和”“同”的差别。他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