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公十五年) 值得委用的人要立即去用他,该谨慎的事,要十分谨慎,这是为政的根本。...
庸庸祇祇。。(宣公十五年) 值得委用的人要立即去用他,该谨慎的事,要十分谨慎,这是为政的根本。
(宣公十五年) 鞭子再长,也不及于马腹,世间的事也有人手伸不到的地方。 成语:“鞭长莫及”导源于此。...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宣公十五年) 鞭子再长,也不及于马腹,世间的事也有人手伸不到的地方。 成语:“鞭长莫及”导源于此。
(宣公十三年) 诸恶之临身,都是自肇,并非他人所施予的。...
恶之来也,己则取之。。(宣公十三年) 诸恶之临身,都是自肇,并非他人所施予的。
(宣公十二年) 武德有七种。 《诗经》周颂武德篇是武王伐殷所作,七种德目在《左传》中曾列举出来,一以禁暴,二以戢兵,三以保大,四以定功,五以安民,六以和众,七以丰财。...
武有七德。。(宣公十二年) 武德有七种。 《诗经》周颂武德篇是武王伐殷所作,七种德目在《左传》中曾列举出来,一以禁暴,二以戢兵,三以保大,四以定功,五以安民,六以和众,七以丰财。
(宣公十五年) 守义的人绝不立二信,守信的人绝不出二令。 君和臣之间,只有共遵一个义字,才能上下悉中其宜。...
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宣公十五年) 守义的人绝不立二信,守信的人绝不出二令。 君和臣之间,只有共遵一个义字,才能上下悉中其宜。
(宣公十二年) 作战要能掌握先机即所谓,攻心为上,亦即先发制人的意思。 “军志”指兵书。...
先人有夺人之心。。(宣公十二年) 作战要能掌握先机即所谓,攻心为上,亦即先发制人的意思。 “军志”指兵书。
(宣公十二年) 忠良的臣子,在国君面前,常念念不忘尽忠,退处私宅时,也常念及于如何弥补国君的错失。...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宣公十二年) 忠良的臣子,在国君面前,常念念不忘尽忠,退处私宅时,也常念及于如何弥补国君的错失。
(宣公十二年) 所谓武就是解除军备,停止战争,使各国和平相处,然后才能使国家屡获丰年。(《诗经》周颂桓)...
绥万邦,屡丰年。。(宣公十二年) 所谓武就是解除军备,停止战争,使各国和平相处,然后才能使国家屡获丰年。(《诗经》周颂桓)
(宣公十二年) “武”字是“戈”和“止”合成的。诉诸武力以解纷争,这才是武的本意。亦即所谓以战止战的道理。...
止戈为武。。(宣公十二年) “武”字是“戈”和“止”合成的。诉诸武力以解纷争,这才是武的本意。亦即所谓以战止战的道理。
(宣公十二年) 出师征伐是正义堂堂的,其军队的士气一定旺盛,团结一定巩固。如果背道而趋利,以事征伐,其军队的士气,一定会衰颓萎靡。...
师直为壮,曲为老。。(宣公十二年) 出师征伐是正义堂堂的,其军队的士气一定旺盛,团结一定巩固。如果背道而趋利,以事征伐,其军队的士气,一定会衰颓萎靡。
(宣公三年) 楚王朝周,问天子所持之鼎有多重? 其意在问天子有多大的权限? (含有不敬的意思)...
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宣公三年) 楚王朝周,问天子所持之鼎有多重? 其意在问天子有多大的权限? (含有不敬的意思)
(宣公十二年) 军队要以纪律为准则,不然定会遗误军机,遭致失败。...
师出以律。。(宣公十二年) 军队要以纪律为准则,不然定会遗误军机,遭致失败。
(宣公三年) 鼎的轻重,是诸侯不可以过问的。 楚王有做天子的野心,所以才问周鼎的轻重。周天子的使者王孙满说,周虽弱,可是天命未改,还不是窥伺天下的时机,以此打断楚王的野心。...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宣公三年) 鼎的轻重,是诸侯不可以过问的。 楚王有做天子的野心,所以才问周鼎的轻重。周天子的使者王孙满说,周虽弱,可是天命未改,还不是窥伺天下的时机,以此打断楚王的野心。
(宣公三年) 国家的兴亡,与鼎的大小轻重无关,端看天子是否能行德而已。 九鼎(禹所造之鼎)是天子的象征,鼎的存在决定天子权位是否出诸正统。...
在德不在鼎。。(宣公三年) 国家的兴亡,与鼎的大小轻重无关,端看天子是否能行德而已。 九鼎(禹所造之鼎)是天子的象征,鼎的存在决定天子权位是否出诸正统。
(宣公二年) 晋董狐是非常卓越的史家,他写史经不屈于威逼利诱以失其真。...
董狐古之良史,书法不隐。。(宣公二年) 晋董狐是非常卓越的史家,他写史经不屈于威逼利诱以失其真。
(宣公二年) 一般人作事,往往勇于开端,但能始终贯彻的人却不多见。...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宣公二年) 一般人作事,往往勇于开端,但能始终贯彻的人却不多见。
(文公十七年) 一个人既害怕头部受伤,又害怕腿部受伤,那么,身体中不害怕受伤的部位,也就所剩无几了。对安全的警惕虽有必要,但不可过份的着重,否则将无时不感到威协而不能释怀了。这也引喻到一个人如果畏首畏尾,他势将无可为之事。...
畏首畏尾,身其馀几。。(文公十七年) 一个人既害怕头部受伤,又害怕腿部受伤,那么,身体中不害怕受伤的部位,也就所剩无几了。对安全的警惕虽有必要,但不可过份的着重,否则将无时不感到威协而不能释怀了。这也引喻到一个人如果畏首畏尾,他势将无可为之事。
(文公十五年) 能够敬畏上天的威严,才能长保国家的福祉。...
畏天之威,于时保之。。(文公十五年) 能够敬畏上天的威严,才能长保国家的福祉。
(文公十四年) 别人说的话合情合理,你却不接受,这是不祥的预兆,到最后你会受遭殃。...
辞顺而弗从,不祥。。(文公十四年) 别人说的话合情合理,你却不接受,这是不祥的预兆,到最后你会受遭殃。
(文公十四年) 百姓若能获利,其利必及于王者。 “民富即朕富”即是此意。...
民既利矣,孤必与焉。。(文公十四年) 百姓若能获利,其利必及于王者。 “民富即朕富”即是此意。
(文公七年) 前人曾说过,作战时要制敌机先,攻心为上,这才是善作战,善伐谋的人。 “先发制人”即是此意。...
先人有夺人之心,军之善谋也。。(文公七年) 前人曾说过,作战时要制敌机先,攻心为上,这才是善作战,善伐谋的人。 “先发制人”即是此意。
(文公十五年) 要尽量促成兄弟使臻于上善。 兄弟如果贫穷,要济助他;有喜事,要庆祝他。...
兄弟致美。。(文公十五年) 要尽量促成兄弟使臻于上善。 兄弟如果贫穷,要济助他;有喜事,要庆祝他。
(文公十三年) 使自己统治下的百姓获利,亦即王者之至利。 “孤”是诸侯自称。...
利于民,孤之利也。。(文公十三年) 使自己统治下的百姓获利,亦即王者之至利。 “孤”是诸侯自称。
(文公三年) 为了激励士气,在军队渡河后,将船烧光,以示绝不生还,以鼓舞将士,奋励向前之战志,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之义。...
济河焚舟。。(文公三年) 为了激励士气,在军队渡河后,将船烧光,以示绝不生还,以鼓舞将士,奋励向前之战志,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之义。
(文公二年) 要常常追念祖先的恩泽,继述其志,以赓绩并发扬他们的德性。...
毋念尔祖,聿修厥德。。(文公二年) 要常常追念祖先的恩泽,继述其志,以赓绩并发扬他们的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