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①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②
【注释】 ①遗:遗弃。万国:很多诸侯国。万,形容多。鳏(guān)寡:老而无妇为鳏,老而无夫为寡。妻子:老婆,孩子。②觉:有人解释为“大”。四国:四方各诸侯国。
【译文】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对极卑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遗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了。所以会得到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治理一个封国的诸侯,即便是对失去妻子的男人和丧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况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会得到老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助诸侯祭祀祖先。治理自己采邑封地的卿大夫,即便对于臣仆婢妾也不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了,所以会得到众人的欢心,使他们乐意侍奉其父母双亲。
“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死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祀。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出现。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诗经·大雅》篇中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诸侯国都会归顺他。’”
【评说】 以孝治理天下,其本质就是以“爱”和“礼”治理天下。爱是人情,礼是制度——即“理”。有情有理,何事而不为呢?
古代有一则故事,叫“直躬救父”——楚国有一个名叫直躬的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直躬将这件事报告给了楚王,楚王就派人捉拿直躬的父亲并打算杀了他。直躬请求代替父亲受刑。将要被杀的时候,直躬对行刑的官员说:“我父亲偷了别人的羊,我将此事报告给了大王,这不就是诚实不欺吗?父亲要被处死,我代他受刑,这不就是孝吗?像我这样既诚实又有孝行的人都要被处死,那么,我们国家还有什么人不该被杀呢?”楚王听了这番话后,觉得有道理,就赦免了直躬。
这则故事反映了情与理、小孝与大孝的冲突(小孝是父有过,“子为父 隐”;大孝是“亲有过,谏使更”)——直躬正因为爱父亲、孝敬父亲,才揭发父亲的盗窃行为,不然,父亲就会在歧途上越走越远;又因为爱父亲、孝敬父亲,才冒死替父亲顶罪受刑;最后,又由于他的孝行而得赦免。这只有在“以孝治理天下”的人治社会里才可能发生啊。
当然,这则故事有两处与当代法理不符:一是偷盗不犯死罪,二是罪行不可顶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