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皇者华, 于彼原隰。征夫, 每怀靡及。
我马维驹,六辔如濡。载驰载驱,周爰咨诹。
我马维骐,六辔如丝。载驰载驱,周爰咨谋。
我马维骆,六辔沃若。载驰载驱,周爰咨度。
我马维骃,六辔既均。载驰载驱,周爰咨询。
阅读《皇皇者华》,我们先从题目谈起吧!
皇皇,犹煌煌也。煌煌,形容明亮,亦即色彩鲜明的样子。华,古 代同花。“皇皇者华”,从字面上翻译成现代汉语是,美丽的花朵开放得 鲜明、多彩。或者意译为鲜明、多彩的鲜花到处开放着。
这四个字的题目只是对环境的一个描写,但它的作用却超出环境描 写的本身。其一,读者一定会问,在这么一个美好的环境中,何人要进 行何种活动?其二,这仅仅是环境描写吗?作者是否通过环境来烘托人 物的活动,进而抒发自己的感情?于是我们就要探讨一下这是一首什么 性质的小雅诗,作者针对何人何事而作?
有人认为《皇皇者华》是君主派遣使臣远行时的送别之歌,甚至明 确指出第一章“皇皇者华, 于彼原隰。
征夫, 每怀靡及。”是周文王 敕使者之辞。如按此说,皇皇,即辉煌。华,即光华。意谓由于使臣的 播扬,君王之美德将辉煌而有光华。有人认为《皇皇者华》是送别征夫 之诗,第一章中就有征夫一词。征夫,旧谓远行之人,或指使者,后才 多指出征的士兵。统观全诗,这远行之人好象是要去拜访某人,征得某 项决策、计谋似的。有人认为《皇皇者华》是一个使者出外调查民间情 况的诗,征夫即指这个出外的使者。分析诸多说法,根据全诗的内容,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首出外调查民情的征夫记叙自己活动的诗,诗中的 “我”就是他的自称,或者是作者借用第一人称来写这首诗。
如果我们对题目的含义能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那么,第一章作为 全诗五章之首该如何理解,也就成为此诗的一个重点了。高的平原日 原,低湿的地方叫隰。鲜艳的花朵,色彩斑斓,开在那高高的平原,低 低的湿地, 可谓鲜花遍地了。
, 众多貌, 也有急匆匆的意思。 用
来修饰征夫, 理解为急急忙忙更为恰当。 受君王差遣而出外调查的使 者急急忙忙骑马而去,因为他只怕自己考虑不周全,不能身怀君王的使 命而辜负了君王的厚望。由此看来,第一章是通过环境的描写,引出人 物,进而交代了人物的活动,因为人物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的。在 五章中,第一章起到了统领、总括的作用,全诗以此为发端。“发端”, 在《诗经》赋比兴中属于兴的表现方法。朱熹曰:“兴者,先言他物以引 起所咏之词也。”先描写花之多、花之美,而后交代人和事,这是表层的 理解。深入一层,以此为发端是否还包含着对君王业绩的颂扬呢?派使 者四出采访民情、民俗、民间疾苦与百姓愿望,这在统治阶级看来是不 朽的事业,它也如同鲜花一样盛开而不衰,因而臣子百姓也便大加颂扬 一番。
《皇皇者华》共有五章,每章四句,每句都是四个字。句式整齐, 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的节奏感和感染力。二、三、四、五章表达的意思 是一致的,只是个别词语有所变化。
这四章的第一句都写了马,可见使者是骑马出访的。维,系同义, 现代汉语中亦有维系一词。维系,维持并联系,使不涣散。使者骑马, 手拉缰绳,他与马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使者骑的是什么马?诗中写 到驹、骐、骆、骃。这是一组形声字。驹,小马,或以为是“骄”,即六 尺高的马,这是从畜龄、高度上写马。骐、骆、骃分别从颜色上写马。 青色而有黑纹的马叫骐,黑鬣的马叫骆,浅黑色间有白色毛的马叫骃。 都是骏马吧,骏马何其多。吕叔湘在《语言的演变》一文中举例说, 《诗经·鲁颂》的《
》提到马的名称就有十六种, 其中也有骐 (青黑 成纹象棋道的),骆 (白马黑鬃),骃(灰色有杂毛的) 三种。“全部 《诗经》里的马的名称还有好些,再加上别的书里的,名堂就更多了。” 使者骑着高头大马,很有点意气洋洋的神态。
骑马驾车,离不开缰绳。这四章的第二句都是写缰绳的。辔,驾御 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好马得配好缰绳,理所当然。濡,润泽,润滑。 丝,意思是缰绳手中拉,显得合适又调匀。沃,柔润。若同然,作柔润 的形容词词尾。均,均匀,整齐。好马,好配套,骑马者不更显得舒 适、神气了吗?
“载驰载驱”这是二、三、四、五章的第三句。没有更换一字一词, 是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驰、驱,都是骑马快跑的意思。“载驰载驱”的 载,又,且,意如“载歌载舞”的载。骑着马儿快快跑,欢快的气氛跃然 纸上。
这四章的最后一句点明使者骑马之所为和欢悦心情的缘由。原来他 是去察访民情,以便向君王献上治理国家、统治百姓的计策。周,周 到,普遍,广泛。爰,于,在,于是。咨,问也。这四句诗的最后一个 字有变化,其实是一组同义词。诹,咨事为诹。谋,咨事之难易曰谋。 度,咨礼义所宜曰度。询,亲戚之谋曰询。总之,要向各方面、各阶层 查询,以便更充分地了解民情风俗。这或许是我国古代社会采风传统 吧,至汉代而发扬光大。
《皇皇者华》一诗的情调比较轻快。一是由其内容决定,二是它的 句式音韵所致。当然,周朝统治阶级在宴会上弹奏的小雅,纵使轻快无 比,也不能掩盖它统治的危机。察访民情是一回事,能否解除民间疾 苦、满足平民百姓的愿望又是另一回事,而奴隶制社会或封建制社会的 统治阶级也万万不能解决这一社会矛盾,终将避免不了覆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