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勃朗宁
灰色的大海,黑色的陆地;
黄黄的半轮月又低又大;
小波浪惊失了它们的睡眠,
跳成了一道道火炽的发鬈,
船头推进了滑溜的泥沙,
息灭了速度,我到了小湾里。
一英里沙滩上暖和的海香;
三块田穿过了,农场才出现。
窗子上敲一下,急促的刮擦,
擦亮的火柴开一朵蓝花,
一个人低语,又害怕又喜欢,
反不及两颗心对跳得这么响!
(卞之琳 译)
这是一次相当秘密的“夜里的相会”。
这是一次绝对秘密的“夜里的相会”。
甚至披上了颇为神秘的面纱。
如果没有“我”的这段戏剧性的独白,保证无人知晓。
“夜里的相会”,却没有销魂荡魄的幽会场面,有的只是相会前“我”的行动过程。
出发——途中——到达。这就是诗的全部内容,情节异常普通与简单。
先看第一节。
前两句“灰色的大海,黑色的陆地;黄黄的半轮月又低又大”,一开始就描绘出一幅极富隐秘色彩的背景。显然,夜已很深了,灰黑相融为海陆空间,静谧万分。此时此地,“我”出发了,乘着夜的掩护去赴一次魂牵梦系的约会。“我”为什么选择了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地点启程?无疑,是约会的不可公开性的原因。因此“我”的心情必然是紧张、不安、焦虑重重的,“我”必须倍加小心,尽管有着自然景色的保护。但是,“小波浪”还是“惊失了它们的睡眠,跳成了一道道火炽的发鬈”。这两句很妙,妙在小波浪分明映衬出了“我”的紧张焦灼的心态。这里可看成是移情手法的运用。小波浪的“惊失”实际上是“我”内心过分激动的映照。可以想象,小波浪一定睡得很香很香——这万般宁静的月夜。可“我”却敏锐地感觉到小波浪被惊醒了,哎,可别让小波浪窥见了“我”的秘密呀!“我”的紧张焦虑“不打自招”了,刻划得入木三分。为什么?幽会的秘密性。好在终于摆脱了小波浪的干扰,“我”到了小湾里,“船头推进了滑溜的泥沙,息灭了速度”。但,还远未达到目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
请看第二节。
“一英里沙滩上暖和的海香;三块田穿过了,农场才出现”,骚动不安地渡过了海,却还不得不向前走上更长的一段路——“一英里沙滩”、“三块田”。“我”的心情急迫,甚至有些难耐了,一个“才”字全有了。这里用路长反衬心切。但无论如何,离目的地是越来越近了,“我”已感受到了“暖和的海香”了,急切难耐中至少已多了一份惬意,一份暗喜。终于到了! 那种惊喜是难以言表的。这时约会的秘密性已无暇顾及了,马上就是两个人的世界了! “窗子上敲一下”,显然是急不可奈。屋子里立即有了回应:“急促的刮擦,擦亮的火柴开一朵蓝花,一个人低语……”不言自明,意中人根本没有入睡,已等了很久,很久,很久,只有夜知道。这里是情感的双向流动。这里是情感的必然汇合与相撞。诗句以动作表现奥妙无穷的心理情感世界,细腻逼真。两颗心灵的默契与合拍留给你的只有艳羡,也只能是艳羡。还能说些什么呢?最丰富的情感同时是最复杂的情感,最复杂的情感往往又是最纯真的情感。“害怕”与“喜欢”、焦灼与甜蜜,必然融入这温柔之夜,既然“两颗心对跳得这么响!”既然这是一次绝对秘密的幽会……
诗的独到之处正在于写“夜里的相会”却完全抛开了相会的具体场面而描绘“我”来相会这一过程的心理变化,而这又绝不是主观宣泄得来的。幽会的隐秘及相会时的甜蜜在暗示之中。
朴素语言的戏剧性独白,间接而逼真的心理表现,构筑了全诗。
回过头来。这是一次秘密的“夜里的相会”,所谓秘密,肯定有其主客观的因素。
诗人没说。
诗人表现的只是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