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乎积厚流光,每有可致丰享之理

Ctrl+D 收藏本站

        尚礼义者,必不妄取;其道近贫,然德行素孚于人,当亦不至甚乏绝也。况乎积厚流光,每有可致丰享之理。君子苐为其当然而已,不必觊也。违天致富,恐得之而生患。圣人甚患无故,横财之来,未必是福。世间平人多,贵人少,科甲岂可常得乎?然书香不可绝,书香一绝,则家声渐垮于卑贱。家声既卑,则出人渐鄙陋。人既鄙陋,则上无君子之交,下无治生之智。其安于农樵负担者,犹为善也。甚至人既粗蠢,心复雄高。狎比下贱,冥行蹈险。呜呼,人生致此,不忍言矣。猛念及此,安可不教子弟读书?读书存乎资性,资性昏鲁者,实不能读。然勤苦读之,终身不能成,其生子必资质稍优于父矣。盖己之资性昏鲁者,由于父不读书也。
        


         【注释】享:享受。苐:同“第”,但。觊:jì,希望得到。
         【译文】崇尚礼义的人,一定不会胡乱索取;这样的人即使近于贫穷,他平素的德行孚于众望,肯定也不至于资粮乏绝。况且厚积道德流放出光彩,总是占有能够得到丰盛享受的道理。君子只要去做应当做的事情,不必过分企求一定要得到某种利益。违背天意发财致富,恐怕就是得到也会产生祸患。圣人非常害怕有无缘无故的横财到来,认为它不一定就是福气。世间平凡的人占多数,出色的人很少,科举考试哪能随便就能高中?但读书的家不可断绝,读书的家风一旦断绝,家族的声誉就会因卑贱而垮掉。家族的声誉已经卑贱,那么生出的人也渐渐粗俗、浅陋;人既然粗俗、浅陋,那么在上层就没有君子的交谊,在下层又没有保持生计的智慧。那些能够安心于务农、打柴和挑担的,还算是善良的。甚至人已经很粗俗、浅陋,心志还很高,与下贱的人打成一片,暗地去做危险的事。哎呀,人生发展到这一步,已让人不忍心再谈下去了。猛然想到这一层,哪能不教子弟读书呢?读书取于人的天资禀性,天资禀性昏庸、愚鲁的人,实在不能读书,但只要勤奋、刻苦地坚持读下去,即使终身难有成就,他生下来的孩子的资质禀性也要比父亲优秀。大凡自己的天资禀性昏庸、愚鲁的人,都是由于他的父亲不读书的缘故。
         【评析】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不在于仅仅培养安邦治国之材,更主要的在于培养善良、高尚、具备“治生之智”的平民;这种平民不违天良、不贪横财、不对未来进行精细的利益算计,只是坚定不移地去履行应该履行的义务。即使身为负担在肩的农人樵夫,也不失具有礼义文明的君子之风。这种精神来源于“读书”,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熏陶。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倾力打造一种善良、和谐、崇高、坚韧的平民精神,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的不同凡响的现代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