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境界:原为佛学术语,文论家借以论文学。单言之称境,重言之称境界。 境界有多种含义:可以指作品的精神界域,也可以指作品景物描绘的具体界域,可以指作品表现的诗人修养方面的造诣,也可以是诗人真切感受的表现。
高格:格调高,上品。
五代: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的五个朝代,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赏析】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五四”前文论上颇有影响的著作,该书以论词为名,实际上旁通各门艺术,是王国维艺术论的一本名著。文中“境界说”是他一大创新,也是对文艺理论的一大贡献。他曾自得地说:“沧浪(宋代严羽自号沧浪逋客)所谓兴趣,阮亭(清代王士祯号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又说: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意思说:词作以有境界者为优,有了境界自然格调高,自然有名句,五代、北宋时期的词作之所以优秀,原因就在于此。
王国维说的“境界”,主要指诗歌意境,包含两个因素:即意(情)与境。王国维认为,境界乃是“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的产物,是意(情)与境的和谐统一。王国维自己撰写,而托名樊志厚刊行的《人间词乙稿序》说得更清楚:“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所以,诗词的境界,不仅仅指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的图景,其实也包括真实地反映诗人主观的情感。所以“境界”强调“写真景物,真感情”,要求“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也就是要情景交融,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引发“景外之景”、“象外之象”的联想,具有“味外之味”、“韵外之致”的特征。王国维明确指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当代美学家朱光潜在《诗论》中对此解释说,人们欣赏自然景物,一方面,心情随风景变化,睹鱼鸢飞而欣然自得,闻晨钟暮鼓而黯然神伤;另一方面,风景也随人心情的变化而变化生长,惜别时蜡烛似在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如果诗词作品达到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能称景,景能传情,就具有诗的境界了。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又说,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宇宙中的事物常在变动发展中,无绝对相同的情趣,所以无绝对相同的景象。情景相生,即创造出诗的境界。同一景象,诗人贯注的情趣不同,创造出来的诗的境界亦各各有别。
境界从表现方法上讲,有“写景”与“造景”之分。所谓“写境”,就是作家真实地描写社会生活创造之境。所谓“造境”,就是作家主观虚构创造之境;前者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后者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从情与景结合的关系上讲,又分“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无我”不是没有我,而是物我关系和谐统一,难于区分开来,“有我”则是物我对立。
境界因取景巨细、感受广狭不同而有大小之别,但不以大小定优劣。境界创造的关键在于诗人对宇宙人生是否能入与能出。入乎其内,与外物共忧乐,才能写出生气;出乎其外,才能静观而有高致。
王国维之前,明代陆时雍的《诗镜总论》,清代叶燮的《原诗》,袁枚的《随园诗话》都曾以境界论诗,而王国维把境界视为衡量诗歌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他指出,不懂得境界,就不懂文学,不懂诗词。他评论姜夔词:“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姜夔号白石道人),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作者也。”王国维讲的“言外之味、弦外之响”,就是含蓄、蕴藉、深邃、耐人寻味、诱人神往,就是虚实结合,“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境界说汲收西方美学、文学理论的某些原则,对中国传统诗学加以继承与改造,揭示了诗词创作的某些规律,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