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Ctrl+D 收藏本站

【注释】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

四体:四肢。

妍蚩(yánchī):美丑。

传神艺术上指描绘人或物时,不仅要达到外表的形貌逼真,而且要表达出其精神气质。神,这里指艺术形象的内在气质。

阿堵:这,这个。六朝时常见的一个代用语,意思与“这个”相似。这里指眼珠。

【赏析】

据《历代名画记》记载,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画像,有时几年都不点眼睛,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

“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意思说,身体的美丑,并不影响人物的形象美,要传神地画好人物,关键就在眼睛上。

顾恺之画像常年不点眼睛,其实是在酝酿感情,揣摸人物精神貌,直到烂熟于心,才一挥而就,点出眼睛的神韵。这样画出的人物自然精妙传神,栩栩如生。

有一个关于顾恺之妙笔“点睛”的故事,曾在民间广为流传。据说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市)修建瓦棺寺,主事和尚向士大夫们募捐。京中豪门巨户虽多,却没有一个人超过十万。恰遇顾恺之游玩至此,提笔认捐了一百万。顾恺之乃一介穷书生,哪儿拿得出那么多钱呢?所以人们惊讶之余,都认为他说大话,兑不了现的。

顾恺之并不理会别人的闲话,他只要求在寺庙里准备一堵粉白墙壁,别的什么也没有说。他进入寺中,闭门一个多月,在墙壁上画了一幅没有点眼睛的维摩诘像,然后对主事和尚说:“你明天让人进来参观,看我给画像点眼睛。 不过第一天参观的人须捐钱十万,第二天捐五万,第三天多少随缘。”

人们听说大画家顾恺之要给维摩诘像“点睛”,一传十,十传百,倾城出动,观者如。顾恺之于是当着众人,款款挥笔,给画像点上眼睛。顿时,维摩诘像栩栩如生,光照全寺。人们的捐款,也超过了一百万。

这个故事见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的《京师寺记》:兴宁中,瓦棺寺初置,僧众设会,请朝贤鸣刹注疏。其时士大夫莫有过十万者。既至长康,直打刹注百万。长康素贫,众以为大言。后寺众请勾疏,长康曰:“宜备一壁。”遂闭户往来一月余日,所画《维摩诘》一躯。工毕,将欲点眸子,乃谓寺僧曰:“第一日观者请施十万,第二日可五万,第三日可任例责施。”及开户,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

鲁迅先生说过一段名言:“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所以,以人为描写对象的艺术作品,刻画好人的眼睛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