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赫赫明明。
王命卿士,
南仲大祖。
大师皇父,
整我六师,
以修我戎。
既敬既戒,
惠此南国。
(士、父,鱼部。戎、国,之部。)
王谓尹氏,
命程伯休父:
左右陈行,
戒我师旅。
率彼淮浦,
省此徐土。
不留不处,
三事就绪。
(父、旅、浦、土、处、绪,鱼部。)
赫赫业业,
有严天子。
王舒保作,
匪绍匪游。
徐方绎骚,
震惊徐方。
如雷如霆,
徐方震惊。
(业、作,鱼部。游、骚,幽部。霆、 惊,耕部。)
王奋厥武,
如震如怒。
进厥虎臣,
阚如虓虎。
铺敦淮濆,
(韩铺作敷。齐铺
仍执丑虏。
敦作敦彼。)
截彼淮浦,
王师之所。
(武、怒、虎、虏、浦,所,鱼部。)
王旅啴啴,
(齐旅作师,啴作
如飞如翰。
。)
如江如汉,
如山之苞。
如川之流,
绵绵翼翼。
(韩绵作民。)
不测不克,
濯征徐国。
(啴、翰、汉,寒部。苞、流,幽部。 翼、克、国,之部。)
王犹允塞,
徐方既来。
(齐来作俫。)
徐方既同,
天子之功。
四方既平,
徐方来庭。
徐方不回,
王曰还归。
(塞、来,之部。同、功,东部。平、 庭,耕部。回、归,微部。)
〔译文〕
赫赫声威明明昭察的周宣王, 任命卿士准备出征。在太庙任命南仲为元帅,任命大师皇父监抚军 众。整治好我的六军,修治好我的 甲兵。已经恭敬已经戒惧,不做强 暴之师,施仁爱之心给这南方徐 国。
宣王命令尹氏写好册命,委任 程伯休父作大司马。大司马传下君 王的令: 士卒左右列好队,警戒我 六军的兵众,循着那淮水岸边走, 巡察这徐国的疆土,只为征讨叛 逆,不停留不久住,任命好三卿就 班师。
赫赫的声威,稳稳的出征,神 圣威严的君王。君王从容安全地兴 师,不敢延缓不是闲游。徐方闻见 王师大行动,震恐惊慌了徐国这一 方。如同雷之震响如霆之奋击,徐 方震恐惊慌。
君王奋扬起他的威武,如同震 雷如同盛怒,令人望而生畏。先派 遣他的如虎猛将,雄视生威就像奋怒的猛虎。摆开兵队屯列在淮水大 堤,还是捉获了许多俘虏。切断那 淮水边上敌军的逃路,这里就是王 师进军的处所。
王师势盛,威严难犯,行动神速如飞鸟,迅猛神威如同苍鹰,王 师浩浩如江之宽广如汉之无尽,不 可摇撼如山的根基,不可阻挡如江水之奔流。绵绵的密集,翼翼的警 惕,不可测度,不可战胜,以此威 严武力,将大征徐国平定南方。
君王的谋略的确是周密详实, 徐国终于前来归降。徐国终于臣 服,参加朝见天子的会同,这是天 子亲征的大功。天下四方已经清 平,徐国来到王庭朝拜。徐国从此 不敢再叛乱,君王下令班师凯旋回 京都。
〔评介〕
《竹书纪年》载,宣王六年“王 率师伐徐戎。皇父林父从王伐徐 戎,次于淮。”本诗即以史诗的面 貌,形象地表现了这次宣王亲自率 军平定徐戎叛乱的历史真实。诗篇 写得风云舒卷,气势磅礴。
全诗六章,章八句。前两章写战争动员,命帅作师。首章以盛大 威严,昭明洞察起句,显示了诗的 气势。而命帅于太庙和 “既戒既 敬”的描写,与首句一起又给本章 带来了浓重的严肃气氛。写命帅于 太庙,揭示了事关重大。“国之大 事,在祀与戎。”《左传》写诸侯兴 戎,亦于祖庙命师。写 “既戒既 敬”,如方玉润说:“兵凶战危,故 以敬戒为主,即临事而惧之意。”(《诗经原始》)这一郑重、严肃氛 围的蕴集使诗篇呈现着浑雄的态 势。二章先写委任、后写王命。写 委任,承上章兴师而来交待出布置 严密; 写王命,探引上章“惠此南 国”突出王者之师,以德为宗旨。诗 中拿出篇幅如此具体地摆列王对 战争的具体部署,如此鲜明的突出 王的坚定口吻,则又是强调王朝对 这场战争已蕴酿成熟、谋划周详。两章相连,描绘出了君王的英明, 军队的严整,这就使前面两章在凝 重的氛围中涌动着势不可当的必 胜力量,让诗篇浑雄而有生气。三 章写王亲自率军出征和徐戎的闻 风丧胆。该章先通写王师声威浩 大、出师坚定,其中再强调突出君 王的神圣威严。这里直接刻画了王 师的面貌:军容整齐,步伐稳健,一 付所向无敌的气派。接着诗人从对 面写来,以徐戎的震动、惊恐来烘 托出王师的声威。这章以鸟瞰的笔 法写出王师的总体风貌和所向无敌的气势。四章五章写战伐。方玉 润说它是 “一篇古战场文字。”(《诗经原始》) 四章言征淮。诗以 一组组特写镜头具体描绘了战争 场景。先写王奋扬神威,有气吞山 河之势; 再写出战大将如猛虎下 山,雄视成风,虎虎有生气。接下 来以屯兵淮堤,捉获战俘典型画面 的具体描写,暗示了王师大获全 胜,切断敌军逃路,又表现了君王从容指挥,运战场于掌中。诗章写 得波澜迭出,撼人心魄。五章言伐 徐。该章以动静相间、虚实相间去 描写王师军势之盛,战斗力之强。 写师之敏捷,状以翰飞戾天,劲猛 无比的苍鹰; 写师之气魄,状以浩 荡宽广、怒涛汹涌的江汉; 写师之不可摇撼,状以大山之根,沉着难 犯; 写师之不可抗拒,状以大水之 奔流,所向披靡。四句形容,准确 精妙富有气度。吴闿生赞叹它“措 语之精,振古无伦。” (《诗义会 通》)后面写师之密集、警惕,不可 测度是前面描写的实在化。末句着 一“濯征”,再现王师之气势——言 “净洗贼窟,不留遗孽。”(《诗经原 始》)这两章“古战场文字”可谓写 得风云舒卷,波澜壮阔,是全诗的 高潮。末章写徐戎乱平,王师凯旋。 这章写出了这场战争的结果,也写 出了四方既平的宏阔气度,更进一 步突出了王的英明,王师的所向无 敌。在表现艺术上,方玉润评曰: “徐方二字回环互用,奇绝快绝!杜 甫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 洛阳’ 之句有此神理。”(《诗经原 始》)
纵观全诗,我们领略到一种雄 浑磅礴的风貌,它刚健、浩大,有 一种摧枯拉朽的气度。这气势、这 仪度来自于诗底里所运行的爱国 豪情与平定叛乱追求统一的浩然 正气。正是这种饱满的正气,昂扬 的豪情才使得诗篇能够惊心动魄,壮丽非常。作为一篇写战争的史 诗,它在写法上也很出色。它包孕 宏大,六章之中容纳了从战争动员 一直到班师凯旋的全过程。对这样 宏大而复杂的历史事件,诗人运用 了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叙述进行 了成功的表现。诗篇采用了顺序的总体结构,一二章备战,三章出师, 四五章战场,六章凯旋,笔锋从容 推移,步伐稳健。这种严整的结构 与诗的严肃格调和诗所要表现的 历史事件的重大严格统一,很好地 保证了诗篇气氛的创造,述事的清 晰沉稳,使诗篇有气魄、有力度、有 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