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

Ctrl+D 收藏本站

         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民之讹言,亦孔之将。念我独兮, 忧心京京。 哀我小心, 癙忧以痒。
        父母生我,胡俾我瘉? 不自我先,不自我后。好言自口, 莠言自口。忧心愈愈,是以有侮。
        忧心惸惸, 念我无禄。 民之无辜, 并其臣仆。 哀我人斯, 于何从禄? 瞻乌爰止,于谁之屋?
        瞻彼中林,侯薪侯蒸。民今方殆,视天梦梦。既克有定, 靡人弗胜。有皇上帝,伊谁云憎?
        谓盖卑,为冈为陵。民之讹言,宁莫之惩! 召彼故老, 讯之占梦。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
        谓天盖高, 不敢不局。 谓地盖厚, 不敢不蹐。 维号斯言, 有伦有脊,哀今之人,胡为虺蜴?
        瞻彼阪田,有菀其特。天之扤我,如不我克。彼求我则, 如不我得。执我仇仇,亦不我力。
        心之忧矣,如或结之。今兹之正,胡然厉矣?燎之方杨, 宁或灭之?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终其永怀,又窘阴。其车既载,乃弃尔辅。载输尔载, 将伯助予!
        无弃尔辅,员于尔辐。屡顾尔仆,不输尔载。终逾绝险, 曾是不意。
        鱼在于沼,亦非克乐。潜虽伏矣,亦孔之炤。忧心惨惨, 念国之为虐!
        彼有旨酒,又有嘉肴。洽比其邻,昏姻孔云。念我独兮, 忧心殷殷
        佌佌彼有屋,蔌蔌方有谷; 民今之无禄,天夭是椓。哿矣 富人, 哀此惸独!

        《正月》是一首著名的贵族政治讽刺诗,大约产生于西周末年幽王 时期。作者是周王朝的一位失意官吏,他看到当时的西周王朝已经四面 受敌,岌岌可危,而周幽王仍然宠幸褒姒,荒淫腐朽,君臣在朝纵饮狂 欢,不知自警。又加之世日下,善恶颠倒,处处呈现出乱世的衰亡景 象。诗人忧国哀民,愤世嫉俗,写下了这首感时伤遇之诗。
        全诗共十三章。第一章是全诗的总昌。言天时不正,人多谣言,由 此触动了诗人的深忧孤愤。开首“正目繁霜”一句是从天时着笔。正月指 周历六月 (相当于夏历四月),本是孟夏时节,然而却出现了多霜的反 常现象。这在古人眼中是一种灾难的预兆,因而感发了诗人的忧伤之 情。不仅天象已显示出亡国的征兆,而且民间也是谣言四起,传播很 快,好似变乱已经迫在眉睫。面对这种情况,诗人感慨万千: 可叹忧时 的只有我孤独一人,更教我悲愁难释。我这样小心谋虑,忧愁抑郁酿成 大病。流露出一和睦举世均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浓郁的孤独和 感伤
        人在痛苦和绝望的时候,常常会呼唤父母。第二章,诗人正是从这 一普遍的生活现象中,引发出生不逢时,遭遇乱离的自伤自叹。诗人通 过自己的深重忧伤反而遭到谗人的欺负诋毁这一不合理现象,揭示了谗 邪的可怕,世风的颓丧。
        第三章诗人由自身的不幸联想到无辜百姓也将同样遭受沦为亡国之 奴的凄惨命运,更加悲慨万分。诗中借乌鸦不知将在谁家屋上止息的比 喻,寄寓了国人不知道何所依归之意,表达出对后患难测的深深忧虑。 诗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忧国忧民思想感情,使我们不禁想起了伟大的唐代 诗人杜甫。当他在遭到“入门闻号啕,幼子箴已卒”的不幸时,仍然能够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表达出对 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这里采用的比喻,也使我们回忆起曹操《短歌 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只是曹操 用它来表达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诗经》对后代诗人的深刻影响于 此也可见一斑。
        第四章诗人以“瞻彼中林,侯薪侯蒸”起兴,看看那森林之中,灌木 和草丛都分明可见。这就与下文人民现在处境危险,而老天爷还是睡眼 昏昏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因而极自然地引起了下一层含义。诗中写 道: 世上的一切都是由你主宰,没有人能够违抗天命,试问伟大的上 帝,你心中究竟憎恨怎样的人?对至高无上的主宰之神提出了大胆的责 问。元代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中,窦娥喊出的“地也,你不分好歹 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呼声可谓它的回响。
        在第五章中,诗人直言不讳地讽刺执政者的昏庸愚昧。他们对民间 的谣言不加追究,只知道搞一些宗教迷信活动来推测吉凶,求福于神, 而那些故老,占梦者又都个个自夸高明,各执一说,使人是非难辨。正 是由于统治者的昏聩,才使得他们能够如此狂妄,从侧面斥责了执政者 的治国无方
        第六章的开头四句,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当时社会黑暗状况: 无论 天怎样高,人还是不敢直腰; 无论地怎样大,人的脚步不敢不小。说明 天虽高,地虽厚,人在其间却时刻危惧,不得舒展。正如《小旻》中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所描绘之残酷情状。最后两句则生动形象地绘出 了一幅人民象虺蜴一样东奔西逃的乱世图画
        第七章中诗人回顾了自己的出仕过程,自伤在朝庭孤立无援,不被 重用。一二两句以山坡田里一株茂盛的壮苗比喻自己立身高洁,与众不 同,同时也可以看作诗人解褐前托身草的生活反映。三四两句则把国君 征求其任职于朝庭作是老天对他的降灾。以下四句道出了这种想法的原 因所在。诗人怨愤地指责周幽王纳贤之举不过是为自己装潢门面,制造 声望,徒有征贤之虚名,实无用贤之诚意。抒发了自己不逢盛时,不遇 明主,理想破灭的悲慨之情。
        诗人在第八章中,犀利地指出: 幽王宠幸褒姒,即将导致周王朝的 灭亡,确实令人触目惊心。开首四句言政事腐败丑恶; 自己义愤填膺, 愁肠百结。以下四句,以方扬的燎火比显盛的宗周,说明燎大虽烈仍然 可以灭,宗周虽盛亡国并不难。“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这不啻给最高统 治者当头一棒,唱其猛醒。褒姒是西周时褒国的女子,被周幽王纳为 妃,幽王因宠爱她而干了许多荒唐误国之事。眼见国家命运已危在旦 夕,周幽王仍执迷不悟,诗人痛心疾首,大声疾呼。他自感无力回天, 只能希冀昏君能最终醒悟。
        第九第十两章,诗人均运用了“六义”中“比”的表现手法,巧妙地以 行车安危比喻政治成败。第九章是用大车输载比喻错误的、失败的政治 措施。两头两句是作者的自述: 心中已经常常忧伤,又逢阴雨更加凄 凉。感叹身不逢时的诗人,面对自然界中的绵绵阴雨,更加忧虑深重, 内心怆然。这确实是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之妙笔。同时,恶劣的自然环 境也是周王朝濒于灭亡的象征。诗中的比喻,寓意极为明显,它展现了 这样一个令人痛心的现实: 执政者一旦掌握了国家大权,就抛弃了他的 辅佐之臣,直到国家将亡时,才想到喊他们救急,但为时晚矣。讽刺意 味,溢于言表。第十章,诗人用行车逾险比喻正确的、成功的政治措 施。作者认为如果君王能够重用服肱之臣,礼贤下士,采取有力措施, 那么国家命运就会转危为安,可惜昏庸的国君却不加考虑。面对着王朝 灭亡这个即将发生的悲剧,诗人的心头交织着惋惜、感伤、悲叹愤慨 的复杂感情。
        第十一章,开头时从对国家命运的感伤过渡到对自身处境的担忧。 诗人用鱼儿在水中也会被人发现暗喻自己遭遇乱世,畏惧灾祸而无藏身 之所。结尾处又从个人的不幸追究到朝政的残暴,始终把个人和国家紧 密相连。
        十二和十三章,诗人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第十二章中,以当权小 人得意与己之失意比对,刻画那群狐朋狗党肆然得志,作恶乱政,旨酒 嘉谷,寻欢作乐行径,淋漓尽致; 抒发自己孤独感伤之心情,一唱三 叹。第十三章,以猥琐卑陋之小人仍然享受富贵荣华和百姓忍饥挨饿, 民不聊生对比。从这种不平的社会现象中说明: 可哀的不只是个人的不 幸, 最值得同情的是广大百姓。 诚如孙 所云:“是深极悲远之调, 新意 层出,愈说愈说不尽。”
        这首诗是《小雅》中的一篇力作。这不仅因为它篇幅较长,更因为 它包含的思想内容极为深广。诗人为我们描绘的那幅周王朝灭亡前的社 会动乱图画,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现状,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诗中 有关政治得失的表述,颇有见地,诗人甚至愤然指出王宠褒姒,将致灭 亡。虽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把亡国之罪归于一个女子身上是不 科学的,但我们又岂能以今天的标准来苛求几千年前的古人呢?诗中还 大胆地对上帝提出了严厉的责问,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尤其值得一提 的是: 作者始终把个人的不幸遭遇和国家的沦亡,人民的痛苦紧紧联系 在一起,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对后代进步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也有其鲜明的特色。本诗多次成功地 运用了对比手法,不仅表现为一章中两层意思的对比,如十二,十三两 章,而且九、十两章纯用比喻构成整章的对比,极尽绘形摹神之妙,浑 朴自然,明白晓畅。诗中虽然没有字面句型上的复沓,但诗人那种忧国 哀民的悲叹,感时伤遇的愤慨却弥漫在整个作品中,收到了令人回肠荡 气,涵咏无穷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