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子七兮②。喂养小鸟心不偏。
淑人君子③,我们理想好君子,
其仪一兮④。说到做到不空谈。
其仪一兮,说到做到不空谈,
心如结兮⑤。忠心耿耿磐石坚。
鸤鸠在桑,布谷筑巢桑树间,
其子在梅。小鸟学飞梅树巅。
淑人君子,我们理想好君子,
其带伊丝⑥。丝带束腰真不凡。
其带伊丝,丝带束腰真不凡,
其弁伊骐⑦。玉饰皮帽花色鲜。
鸤鸠在桑,布谷筑巢桑树间,
其子在棘。小鸟学飞枣树上
淑人君子,我们理想好君子,
其仪不忒⑧。言行如一不走样。
其仪不忒,言行如一不走样,
正是四国⑨。四方各国好榜样。
鸤鸠在桑,布谷筑巢桑树间,
其子在榛。小鸟飞落榛树上。
淑人君子,我们理想好君子,
正是国人⑩。全国百姓好君长。
正是国人,全国百姓好君长,
胡不万年(11)! 怎不祝他寿无疆!
(采用程俊英译诗,动一字)
[注释] ①鸤鸠:一作“尸鸠”,即布谷鸟。②七:虚数。③淑人:善人。淑,善,好。君子:这里指曹国国君。④仪:仪容,一说言行。一:专一,始终如一。⑤结:固结。朱熹《诗集传》:“如物之固结而不散也。”⑥伊:维,是。⑦弁(bian):皮帽。骐:有花纹的马,一说青黑色的马。这里形容弁的花纹,一说指弁缝中嵌镶的成串的五彩玉饰。⑧忒(te):偏差,变更 。⑨正是四国:为四周之正。四国,四方的邦国 。正,榜样的意思,一说为四国之长,受天下拥戴。正,是。⑩正是国人:为国人之正。国人,犹国民。(11)胡:何,怎。
[赏析] 《鸤鸠》是《诗经》里最难理解的诗篇之一。其难于理解之处,不在于字面,而在于主题。“究竟此诗主题维何?歧解之多,争论之烈,头绪紊乱,不可爬梳,在《诗》三百中亦为突出之一篇。”(陈子展《诗经直解》)其分歧,其争论,勉加“爬梳”,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是“美”还是“刺”?有主张“美”的,有主张“刺”的,还有主张“思古刺今”、“以美为刺”的。
第二,美谁刺谁? 以为是“美”的,有美曹叔振铎、美公子臧、美僖负羁以至美周公、美晋文公诸说,还有主张泛指一般君子的;认为是“刺”的,有刺曹共公、刺晋文公诸说,还有以为不实指其人的。
《鸤鸠》共四章。每章六句。前两句朱熹以为是以鸤鸠起兴。鸤鸠即布谷鸟,传说它“饲子朝从上而下,莫(暮)从下而上,平均如一”(朱熹《诗集传》),所以古代以之名司空,《左传》昭公十七年:“鸤鸠氏,司空也。”杜预注:“鸤鸠平均,故为司空,平水土。”首章开头“鸤鸠在桑,其子七兮”两句,取“平均如一”之义,以喻“淑人君子”的“其仪一”、“心如结”;二、三、四章开头两句,写其子在梅、在棘、在榛,含有各得其所的寓意。开头两句应该说是兴而兼比的。
后四句写君子。“淑人君子”是善人君子的意思,从后面的“正是四国”,“正是国人”看,是实有所指,应是指曹国国君。首章赞美君子的“仪”与“心”。“仪”指仪态,“心”可解作信念。“一”与“结”都是始终如一的意思。“心”是通过“仪”表现出来的,所以写“仪”也就是写“心”,借仪态之美,表现品德之美。第二章以“其带”“其弁”两句写君子的服饰,进一步写“仪”。束着长长的白丝带,戴着嵌玉的黑皮帽,那样子确实很威严,也很有风度的。三章说君子为四国之正,四章说君子为国人之正,都是极其夸饰之词,是从美其仪容进到美其品德。“胡不万年”从全诗来看,是“怎会不万年”的意思,是用反问句式表示肯定,是“美”。方玉润把它理解成“何不万年”,以为是以疑问句式表示否定,离开诗的内容,得出了“全诗皆美,唯末句含讽刺意”(《诗经原始》)的错误结论。
是“美”而不是“刺”——分析全诗之后,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那为什么有那么多权威学者、权威著作把此诗说成是“刺”呢? 原来他们先把诗中的君子认定是曹共公;而曹共公的昏庸是有名的,是不应该“美”的;所以断定此诗“美”曹共公,实际上是“以美为刺”,是“刺”曹共公。原来大前提错了,所以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此诗究竟美谁?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诗词宽博纯厚,有至德感人气象。外虽表其仪容,内实美其心德,非歌颂功烈(犹今之“歌功颂德”)者比。……回环讽咏,非开国贤君,未足当此,故以为‘美振铎’之说者,亦庶几焉。惜其编《诗》失次,为前后三诗所混,故启人疑。若移置本风(曹风)之首,如《卫》之《淇奥》,《郑》之《缁衣》,则义自明矣。”振铎,周武王弟。武王克商,封振铎于曹。振铎是曹的开国之君,政治上颇有作为,时人或后人作诗歌他,方的说法是可信的。
这首诗的内容并不充实,除了“其带伊丝,其弁伊骐”两句形象描写之外,几乎全是套语、口号,没有什么可取之处。看来领袖人物之不易写活,自古皆然。本诗的章法却有其特点。全诗四章,章与章之间,既不是完全重复,也不属于递进,而是类似油画那样,先用“其仪一”“心如结”勾出轮廓,定下基调,再反复地多层次地涂抹油彩,使之富有立体感。还有每章的四五句完全重复,这大概是演奏时重唱留下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