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武》

Ctrl+D 收藏本站

     赫赫明明,威武英明周宣王,


王命卿士,命令卿士征徐方,


南仲大祖,太庙之中命南仲,


大师皇父: 太师皇父同听讲:


“整我六师,“整顿六军振士气,


以修我戎修理弓箭和刀枪。


既敬既戒,告戒士卒勿扰民,


惠此南国。” 平定徐国惠南邦。”



王谓尹氏,王命尹氏传下话,


命程伯休父: 策命休父任司:


左右陈行(11), “士卒左右列好队,


戒我师旅(12)。 训戒六军早出发。


率彼淮浦, 循那淮水岸边行,


省此徐土(13)。 须对徐国细巡察。


不留不处(14), 大军不必久居留,


三事就绪(15)。” 任毕三卿便回家。”



赫赫业业(16),威仪堂堂气概昂,


有严天子(17)。神圣庄严周宣王。


王舒保作(18),王师从容向前进,


匪绍匪游(19)。不敢延缓不游逛。


徐方绎骚,徐国闻讯大骚动,


震惊徐方,王师威力震徐邦,


如雷如霆,声势恰似雷霆轰,


徐方震惊。徐兵未战已惊慌。



王奋厥武(20),宣王奋发真威武,


如震如怒。就像天上雷霆怒。


进厥虎臣(21),冲锋兵车先进军,


阚如虓虎(22)。吼声震天如猛虎。


铺敦淮濆(23),大军列阵淮水边,


仍执丑虏(24)。捉获敌方众战俘。


截彼淮浦(25),切断徐兵溃逃路,


王师之所。王师就地把兵驻。



王旅啴啴(26),王师势盛世无双,


如飞如翰(27)。行动神速如翔。


如江如汉,好比江汉水流长,


之苞(28),好比青山难摇撼,


如川之流,好比洪流不可挡,


绵绵翼翼(29),连绵不断声威壮,


不测不克(30),神出鬼没难估量,


濯征徐国(31)。大征徐国定南方



王犹允塞(32),宣王计划真恰当,


徐方既来(33)。徐国已服来归降


徐方既同,纳士称臣成一统,


天子之功。建立功勋是我王。


四方既平,四方诸侯平靖,


徐方来庭。徐君朝拜王廷上。


徐方不回,徐国从此不敢叛,


王曰还归(34)。王命班师回周邦。


(采用程俊英译诗)



[注释] ①赫赫:盛大威武的样子。明明:明察的样子。②卿士:西周王朝执政官,犹如后世之宰相。③南仲大祖:南仲,人名,周宣王的大臣。大祖,指太祖庙。周人以后稷为太祖。④大师:即太师,官名,主管军事。皇父:人名,周宣王的大臣。⑤我:周宣王自称。六师:古时天子六军。六师,即指六军。⑥修:整治。戎:军队,一说兵器。⑦敬:通“儆”,警戒。⑧惠:加恩。南国:指南方诸国。⑨尹氏:官名,掌卿士之官。一说即尹吉甫,为内史官。⑩程伯休父:封邑在程邑(今陕西阳东)的伯爵,休父是其名,周宣王的大臣,当时任大司马。(11)陈行:犹列队。(12)戒:告。(13)省:巡视,征讨的美称。徐:国名,故城在今安徽省泗县北。(14)不留不处:不,语助词。“留”借作“刘”,杀。处,吊,安。意为“诛其君,吊其民”。一说,处,止。(15)三事:即《十月之交》中的“三有事”,指三卿。(16)业业:举止有威仪的样子。(17)有严天子:威严的天子。(18)舒:徐缓。一说图谋。保:安。作:与“祚”通,福也(用高亨说)。此句言宣王出兵伐徐,是为了保住王室之福。(19)匪:非。绍:《郑笺》:“绍,缓也。”迟缓。(20)王奋厥武:周王发扬其军威。(21)进:进军。虎臣:即虎贲氏,启行之元戎也。以虎形容将帅之勇猛。(22)阚(han)如:犹阚然,猛虎愤怒的样子。虓(xiao):虎啸。虓虎,犹啸虎。老虎动怒。(23)铺:借为搏,击也(用高亨说)。一说,铺,布阵。敦:《郑笺》谓当作“屯”,屯驻。 淮��(fen):淮水沿岸高地。(24)仍:林义光《诗经通释》:“仍读为扔。扔,引也。” 丑虏:对战俘的蔑称。(25)截:攻取,切断。(26)啴(tan)啴:人多的样子。(27)翰(han):鸟的翅膀,引申为高飞。(28)苞:林义光《诗经通释》:“借为抱,此言军队环抱,不可动摇。”(29)绵绵翼翼:指军队军容浩大,连绵不绝。(30)测:推测,料想。克:攻克。一说,识。(31)濯:《毛传》:“大也。”(32)犹:同“猷”,谋划。允:信,真。 塞:实。(33)来:通“猷”。 《广雅》:“��,顺也。”指顺服。(34)回:闻闻一多《通义》:“回读为违。”违抗。还归,指班师回朝。



[赏析] 本诗是赞扬宣王中兴诗之 一,也是反映宣王时期平叛的颂诗之一。在周厉王时期发生连年大旱灾,造成全国大饥馑,以致农民大逃亡。周厉王对此不仅不去解救,反而采取高压手段,结果爆发了公元前841年的国人之乱。由于国内发生了动乱,外族便乘虚而入,不断侵犯周王朝的内地,人民生命财产遭到了严重的威胁。公元前827年宣王即位后,便组织力量,对西戎和北方的��狁进行讨伐,把他们驱逐出周朝的国境之外。 至是周朝的西北和北方的国防,在宣王前期,相对稳定。接着于公元前823年开始回南方和东南用兵,征讨“不庭”,命方叔平荆蛮,召虎平淮夷,宣王亲征徐戎,而命皇父统率。六年,终于征服了徐国,收复淮北一带的地方。此事《竹书纪年》也有记载:宣王六年,“王率师伐徐戎。皇父林父从王伐徐戎,次于淮。”由于此次征伐解除了周王朝的边患,安抚了南方诸国,因此诗人作诗美之。《诗序》说:“召穆公美宣王也,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然。”其诗旨,三家无异议。我们从该诗的内容来看,确为周宣王亲征淮夷、徐方的凯旋之歌。但《诗序》说是“召穆公美宣王”所作,却无实据。至于该诗篇名的由来,有不同的说法:王质的《诗总闻》认为“自南仲以来,累世著武,故曰常武”。但据近人研究,认为是以乐名诗,武王克商乐曰《大武》,宣王中兴诗曰《常武》。这些可供我们鉴赏这首诗作参考。


全诗共六章。第一章,命南仲为卿,皇父主兵。第二章,命休父为副,职在主谋。王师名为巡视淮徐,实要诛其暴君并吊其民。第三章言周天子自将,出兵征伐徐方。王之军行,舒缓而无懈怠,自然使敌方惊恐,此乃用兵之道,不以残暴手段去攻灭,而以威力去征服。第四章专言征淮,写出了军威。动如雷霆,进如猛虎,震天动地,投鞭断流,王师所到之处,何敌不摧,何攻不克。第五章,专写征徐,极言军势之盛。战事一开始,王师就像苍鹰从天而降,如高山屹立不可动摇,如大水破堤不可抵御,加之用兵如神,不可测变,如此王师,岂能不胜,岂能不使徐国归服。第六章,总结征徐之战,归美于宣王,歌颂了周宣王的平叛之功。这首诗全用赋法。诗人带着爱国豪情,直抒胸臆,赞美了周宣王,赞美了勇猛的将士和军队,为我们勾勒了一位富有韬略的英明天子的形象,反映了当时人民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这首诗描写战争很有特色。作者在诗中第五章,运用了一系列比喻,例如:“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形容南征部队的勇猛、严整、迅疾,以及坚不可摧、势不可挡的军队盛况。既形象鲜明,又刚健有力。吴闿生在《诗义会通》中说得好:“如飞四句,形容军阵,措语之精,振古无伦。”又“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三句,“承上文而下,气势浩穰,有天地褰开,变色之象”(《诗义会通》)。这些都表明诗人的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该诗按时间顺序来记叙事件,层次非常清楚,如三、五、六章写征徐,写得很有层次。三章言徐方已骚动,则王师从而震惊之。从字面上可知,宣王之兵及淮,而未及徐方,而徐方已震惊。五章则言征徐的具体情况,末章则言徐方之归服。方玉润对“震惊徐方”与“徐方震惊”二句评之曰:“徐方二字回环互用,奇绝快绝! 杜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洛阳’之句,有此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