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都人士》

Ctrl+D 收藏本站

彼都人士,那些京都的人士,

狐裘黄黄。狐皮袍子亮黄黄。

其容不改,他们容貌不曾改,

出言有章。说出话来像文章

行归于周,行为遵循西周礼,

万民所望。正是万民所希望

彼都人士,那些京都的人士,

台笠缁撮。头上草笠青布冠。

君子女,那些贵族妇女们,

绸直如发。密直头发垂两边。

我不见兮,如今我都见不到,

我心不说。心里不快难开颜

彼都人士,那些京都的人士,

充耳琇实。玉石坠子耳边加。

彼君子女,那些贵族妇女们,

谓之尹吉。姓尹姓吉名气大。

我不见兮,如今我都见不到,

我心苑结。心中不快好牵挂。

彼都人士,那些京都的人士,

垂带而厉。衣带下垂两边飘。

彼君子女,那些贵族妇女们,

卷发如虿。卷发如蝎向上翘。

我不见兮,如今我都见不到,

言从之迈。但愿跟随一起跑。

匪伊垂之,不是他要把带垂,

带则有余。衣带本该有余长。

匪伊卷之,不是她要把发卷,

发则有。头发本该向上扬。

我不见兮,如今我都见不到,

云何盱矣。为之四顾心忧伤

《都人士》是一首伤离乱之作,《毛诗序》言:“周人刺衣服无常也。古者长民,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归壹。伤今不复见古人也。”诗旨已明,朱熹《诗集传》申述云:“乱离之后,人不复见昔日都邑之盛,人物仪容之美,而作此诗以叹惜之也。”由诗观之,概为平王东迁,周人思昔日繁盛,悼古伤今之作。

诗五章,每章六句。全诗皆用赋法,平淡的叙述寄寓着浓烈的感情内容。

第一章开头便以“彼都人士”仿佛是称呼又像是叙述的句子面对读者,同时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一个“彼”字,浸透了诗人的物换之慨、星移之叹。读着这样的诗句,脑海中立即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 一位饱经乱离之苦的老人正在用略显苍老的声音告诉后人:“那个时候的京都人士啊……”“狐裘黄黄”是衣着,“其容不改”是容止,“出言有章”是言语,无论哪个方面都雍容典雅,合乎礼仪。那个时候的京都人士是如此可观可赏,言外之意便是今天见到的这些人物,皆不可同日而语了。“行归于周,万民所望”,重新回到昔日的周都是人心所向,而人们更为向往的是民生安定,礼仪的复归和时代的昌隆。

虽然“彼都人士”衣着、容止和言语都有可赞叹之处,但最为直观且可视作礼仪标志的则是衣服之美,因此以下各章多层次不厌其详地描写昔日京都人士服饰的华美有节,仪容的典雅可观。

第二、三两章叙说的是彼时彼地具有典型性的男女贵族人物的形象,草笠和青布冠是男子的典型头饰,而密密直直的头发则是女子的典型特征。耳朵上的宝石饰物更是不失贵族气派。要问他们是何许人,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尹氏和吉氏。今天这一切都不可得见,怎不令人忧郁愁懑呢?

愈是忧郁愁懑愈是难以忘怀昔日的人物典章,那个时候他们衣带下垂两边飘荡,卷发上翘如蝎尾上冲,都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合乎当时审美眼光和礼仪制度的精心设计。

当然,从表现手法方面看,全诗无一笔描写今日人物形容,而是处处落笔于昔日京都男女的衣饰仪态之美,让读者在回忆想象中产生强烈的对比感,准确而深沉地传递出诗人不胜今昔盛衰的主观感受。这是其艺术上的成功处。

诗人用如此多的篇幅渲染昔日都城男女的仪容之美,意在体现周王朝当年的繁荣昌盛,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它正反映出社会生产力发展之后,在新旧制度的转换过程中,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所谓昔日的“仪容之美”,今日的“礼崩乐”都是不能适应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旧式人物不可避免的历史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