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那里住过,
在樱桃花开的时节,
在法兰克福住过。
旅店的老板说道:
“你穿这蹩脚的上衣!”
“你这可鄙的老板,
这跟你有什么关系!
给我们拿来葡萄酒,
给我们拿来啤酒,
再给端上红烧肉,
让我们拿它下酒。”
桶塞吱吱地旋开——
流出的酒真正好!
尝到我们的嘴里,
却像小便的味道。
他又给我们端来
一盆兔肉炒芹菜,
闻到死兔的肉味,
真要叫人呕出来。
等我们念着夜祷,
爬到床上去睡觉,
床上的那些臭虫,
把我们叮了个通宵。
这就是法兰克福,
那个美丽的都会,
谁在那里受过罪,
他就一定有体会。
(钱春绮译)
【赏析】
德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初期的重要成就,是诗人韦尔特的作品。韦尔特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他的诗歌饱含着对无产阶级苦难和不幸的深切同情,号召他们奋起战斗,并预示了胜利的明天。他的诗有民歌风格,常常运用讽刺、夸张手法。作品通俗易懂,幽默风趣。恩格斯在悼念韦尔特的文章《格奥尔格·韦尔特》中,称他是“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
抛开诗的内容,单就《在樱桃花开的时节》这一标题来说,乍一看,极尽浪漫抒情之气韵,让人不禁联想到如梦的春天,醉人的爱情。似乎久藏的回忆和幻想,在“樱桃花开的时节”,复苏了沉寂的生命,翻腾起往昔的柔情。然而通读全诗,就会讶然: 这竟是诗人有意设置的抒情陷阱。
当读者带着美的向往步入这座期待的森林,准备开始一段美丽的冒险时,当头便遭遇了庸俗势利的“可鄙的老板”的冰冷面孔;当美酒呈上,“我们”迫不及待去享用时,尝到的却是“小便的味道”,甚至连“兔肉炒芹菜”也散发着让人作呕的“死兔的肉味”;夜晚安寝的时刻来到了,“我们”却被床上的臭虫“叮了个通宵”。这里不见半点美的影子,而好似一场梦魇,彻底冲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令人咋舌。诗人高超的诗艺在此可见一斑。他用诗题和开头的美景诱惑读者和他一路行来,却毫不留情地让他们目睹肮脏丑陋的现实,迫使他们惊醒: 一切美的设想竟都是幻觉。第一诗节打开满溢温馨的回忆的匣子,在末尾一节关上这段关于法兰克福的回忆,却关不住读者胸中翻滚的焦灼,这焦灼希冀有所释放,有所行动,充溢着浓烈的愤怒的火药味。由此可见,诗人对全诗从标题到内容的建构是独具匠心的。
这首诗的另一特色就是浓郁的民歌风格。首先,第一诗节运用了民歌常用的重复手法:“在樱桃花开的时节,/我们在那里住过,/在樱桃花开的时节,/在法兰克福住过。”其次,民歌的戏剧冲突也是本诗的一大特色。作为对立双方的“旅店老板”和“我们”,刚一相遇就怒目相向,读者也立刻被卷入一场紧张的对峙。这样一种开头貌似突兀,却鲜明了斗争双方的立场。面对“旅店老板”的轻蔑态度,“我们”毫不示弱,矛头戳向他卑鄙的嘴脸,显示了不屈的力量。再次,夸张和讽刺手法的运用强化了诗篇的战斗气息。“我们”以为端上来的啤酒、葡萄酒一定醇香无比,结果却“像小便的味道”,再加上菜肴“死兔的肉味”和满床的“臭虫”,这一通讽刺可谓辛辣,真是嬉笑怒骂皆寓其中。读者不仅会在笑声中为诗情的酣畅拍案叫绝,也会痛切地感受到诗人字里行间难以遏抑的愤怒的力量。
本诗的语言也极富魅力。首先是对比手法的运用。明明是一个令人深恶痛绝的地方,诗人却在结尾有意将“美丽”这个标签贴在法兰克福这座发散着腐臭气息的城市身上,而聪明的读者则能透过城市表面上的“美丽”看到它底层隐藏的罪恶和“丑陋”。其次,语言具有极强的画面感。“樱桃花开的时节”,一下子让读者置身一片素白或粉红的世界,所有美丽的遐想在这里萌动着。尽管诗的主体部分充满了波德莱尔式的“恶”的渲染,但“樱桃花开”无限的所指却如电影中不断闪现的镜头,既是电影导演无法释怀的一种情结,也在诗人和读者心头悬荡、生根,寄寓了他们对美好世界的向往。最后,诗歌的语言富有口语化特色和生活气息。作为无产阶级的诗人,韦尔特从残酷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像生活一样残酷的语言,虽然有些用词显得简单粗糙,好像全无诗意可言,但诗意恰恰就潜藏在这“粗糙”中。像生活一样朴实的诗篇,却传达出明晰的战斗思想,凝聚着无穷的战斗力量。
虽然这是一篇政治讽刺诗,但诗人的用意绝不仅仅是揭露和讽刺。他心头挥之不去的,还是那一片“樱桃花开”。越过讽刺和对比的视野,他和万千读者一样,期待着一个真正的春天的到来。
(樊维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