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他的仁慈令法国人不快,
他的全部罪孽只是用臣太坏,
他成同谋,时间太长,可是无辜。
野心、傲慢、胆大包天、吝啬贪图,
夺掉他的权,成了我们的主宰,
虽然他在内心主张言路广开,
他的统治时期却是不义满布。
他和我们的暴君一起刚离世,①
这暴君迫使他随同自己入坟。
这样的不幸历来有谁听说过?
三十三年在王位上白白消磨,②
他刚开始统治,就停止了生存。
(郑克鲁译)
注释:
① 暴君指黎塞留(1585—1642),他从1624年起任首相,直至逝世,执掌着大权。路易十三生于1601年,卒于1643年。
② 路易十三9岁时,其父亨利四世被刺身亡,他在位33年。
【赏析】
高乃依的诗歌,就像其戏剧语言一样,往往都是严格的亚历山大体十四行诗,每行六音步,使用这种诗体是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标志之一。高乃依的诗句音律铿锵,善于表达激昂感慨,发表箴言警语,其诗用语典雅、逻辑雄辩、表达对称,显示出磅礴的气势。《咏国王路易十三之死》和《艾莉莎白·朗盖的墓志铭》这两首十四行诗就具有这样的语言特点。
路易十三是法国历史上一位比较软弱的国王,太后长期摄政干政,导致母子反目;弟弟及其妻子的家族一直怀有异心;而路易十三的妻子安妮王后为太后所选,夫妻长期不和。影响路易十三政治生涯的重要人物就是红衣主教黎塞留,此人运用外交手腕,帮助法国对抗西班牙和天主教势力,削弱国内贵族力量,成为当时实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所以诗中的暴君应该就是指黎塞留,诗歌看似讽刺国王,实际上批判了黎塞留的专制统治。诗歌第一节从君王的仁慈写到“他的全部罪孽只是用臣太坏”,其实就暗指黎塞留。第二节堆砌了法语中描写政客的辞藻,看似描写人内心的黑暗,其实也是指黎塞留。第三节中的“暴君”既是指人心的阴暗,也是指那位权倾一时的显贵。历史上,1642年,黎塞留去世;1643年,路易十三也去世。第四节是对这位君王的悲剧的评述。“他刚开始统治,就停止了生存”是指,黎塞留去世,君王总算得以统领大局,却不料一年不到也去世了,颇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路易十三的仁慈和软弱,与大臣的强势和专横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君主建功立业的愿望,也在与人类内心黑暗的斗争中,被历史开了个玩笑。
高乃依与黎塞留素有矛盾。红衣主教黎塞留为巩固中央集权制、确立自己在文学领域的领导地位,到处收买御用文人,高乃依也是其中之一。然而高乃依加入黎塞留的五人写作班子不久,就与黎塞留产生了矛盾,终因任意改动黎塞留拟好的提纲而发生龃龉,退出写作班子。两人的矛盾日益深化,黎塞留不仅多次阻挠高乃依入选法兰西学院,甚至还通过学院攻击高乃依的《熙德》,并以此为反例确定了法国戏剧的“三一律”规范。如果不论个人恩怨,黎塞留其实是法国历史上颇有成就的一位政治家、外交家。这首诗歌也不妨把“暴君”理解为人性的黑暗。这种复义现象,正是诗歌丰富内涵的来源,诗歌体现了高乃依对文字的高超驾驭。
(刘云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