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经·元吴亮 - “谢罪敦睦”

Ctrl+D 收藏本站

忍经·元吴亮 - “谢罪敦睦”

【原文】

缪彤少孤,兄弟四人皆同财业。及各人娶妻,诸妇分异,又数有斗争之言。彤深怀愤,乃掩户自挝,曰:“缪彤,汝修身谨行,学圣人之法,将以齐整俗,奈何不能正其家乎?”弟及诸妇闻之,悉叩头谢罪,遂更相敦睦。

【译文】

缪彤少年父母双亡,兄弟四人共享家业。等到各人都结婚娶妻后,妯娌之间不和,多次争吵。缪彤非常气愤,于是关起门来,打自己说:“缪彤啊缪彤,你自己修身养性,谨慎行事学习圣人的礼法,目的是希望将来能够用来整顿天下风俗,却为什么连自己家里的人都教育不好呢?”兄弟妯娌们听到了,都跪下来向他请求原谅,于是家人和睦相处了。

【原文】

虞世南曰:“十斗九胜,无一钱利。”

【译文】

虞世南说:“打斗十次,胜了九次,也没一点好处。”

【原文】

韩魏公在政府时,极有难处置事。尝言天下事无有尽如意,须是要忍,不然,不可一日处矣。公言往日同列二三公不相下,语常至相击。待其气定,每与平之,以理使归,于是虽胜者亦自然不争也。

【译文】

韩琦在官府的时候,常常碰到很难处理的事情。他曾经说,世上的事情没有尽如人意的,必须忍让,不这样就一天也呆不下去。他还说过去有几个同事互相瞧不起,说话常常互相攻击。等到他们的气消了,他就上前为他们评理,一切以公事宗旨。于是即使获胜的人也不再争了。

【原文】

王沂公尝言,吃得三斗醇醋,方得做宰相。尽言忍受得事也。

【译文】

王曾曾经说过,能喝得了三斗醇醋的人,才做得了宰相。这是极言要忍受得了一切事情。

【原文】

赵清献公座右铭:待则甚喜,任他怎奈何,休理会。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盛怒中勿答人简,既形纸笔,溢流难收。

【译文】

赵抃的座右铭说:对待人要和气,任凭他怎么做,都不要理会。别人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以从情义的角度宽恕他;不是蓄意冒犯,可以用道理来教育他。在愤怒时不要写信给别人,如果已经成了白纸黑字,就像流出去的水那样难以收回。

【原文】

程子曰:“愤欲忍与不忍,便见有德无德。”

【译文】

程颐说:“对于愤怒和欲望能忍还是不能忍,就可以看出人有道德还是无道德。”

【原文】

张思叔绎诟罢仆夫,伊川曰:“何不动心忍性?”思叔惭谢。

【译文】

张绎责骂并赶走仆人,程颐说:“为什么不能心动而忍耐自己的脾气呢?”张绎惭愧地认错。

【原文】

孙伏伽拜御史时,先被内旨而制未出,归卧家,无喜色。顷之,御史造门,子弟惊白,伏伽徐起见之。时人称其有量,以比顾雍。

【译文】

孙伏伽被任命为御史时,开始只是被召进宫中告诉他,而正式文件还没有批下来。他回到家后躺在床上睡觉,没有显出欢喜的神情。过了一会儿,御史登门相告,他的子弟们都惊喜地跑去告诉他。孙伏伽慢慢地起床,去会见使者。当时的人们都称赞孙伏伽有度量,把他比作晋代的顾雍。

【原文】

白居易曰:“恶言不出于口,愤言不反于出。”

【译文】

白居易说:“伤害别人的话不要说,气愤的话也不要说。”

【原文】

- “吕氏童蒙训”云:“当官处事,务合人情。忠恕违道不远,未有舍此二字而能有济者。前辈当官处事,常思有恩以及人,而以方便为上。如差科之行,既不能免,即就其间求所以便民省力者,不使搔扰重为民害,其益多矣。”

【译文】

- “吕氏童蒙训”说:“当官办事,务必要符合人情,忠和恕离道德不远,从来没有舍弃忠恕这两个字而获得成功的。前辈当官办事,常常考虑让别人受到恩惠,而给人带来方便是最好的办法。例如派差收租,这种事情既然不能避免,那么就在其间力求做到使老百姓方便省力,不要让百姓负担太重以致伤害他们。这样做的好处很多。”

【原文】

张无垢云:“快意事孰不喜为?往往事过不能无悔者,于他人有甚不快存焉,岂得不动于心。君子所以隐忍详复,不敢轻易者,以彼此两得也。”

【译文】

张无垢说:“痛快的事情谁不喜欢做呢?但是往往事情过后又不能不后悔,对于他人来说又有什么不愉快呢?怎么能够不想一想呢?君子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地忍让,不敢轻易改变,就是从彼此双方都满意来考虑的。”

【原文】

或问张无垢:“仓卒中、患难中处事不乱,是其才耶?是其识耶?”先生曰:“未必才识了得,必其胸中器局不凡,素有定力。不然,恐胸中先乱,何以临事。古人平日欲涵养器局者,此也。”

【译文】

有人问张无垢:“在仓猝之间、患难之中能够办事而有条不紊,这是才能还是胆识?”张无垢说:“这不一定是才识了得就能做得到的,一定是他胸中气量不凡,一向就有稳定不乱的素质。如果不是这样,恐怕自己心中先就乱了,怎么还能够处理事情呢?古代的人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度量,就是这个原因。”

【原文】

苏子曰:“高帝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项籍不能忍,是以百战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译文】

苏轼说:“汉高祖之所以获胜,项羽之所以失败,区别在于汉高祖能忍而项羽不能忍。项羽不能忍耐,所以百战百胜之后就轻易用兵;汉高祖能忍耐,养精蓄锐,等待项羽的弊病出现。”

【原文】

孝友先生朱仁轨,隐居养亲,常诲子弟曰:“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

【译文】

朱仁轨在乡下隐居,侍奉双亲,他常常教导子弟们说:“一生都让路给别人,也不过多走了几百步的冤枉路;一生都让给别人田界,也不会丢失一块田。”

【原文】

吴凑,僚吏非大过不榜责,召至廷诘,厚去之。其下传相训勉,举无稽事。

【译文】

吴凑,他的下属如果没有犯大错,他就不会张榜斥责,而只是把下属叫到厅堂上查问明白,然后送给他一份厚礼,让他离开。他的下属都相互警诫勉励,行为举止之中再没有必须接受考查的事情。

【原文】

韩魏公语录曰:“欲成大节,不免小忍。”

【译文】

韩琦的 - “语录”说:“要想培养成高尚的节操,就免不了要在小事上忍让。”

【原文】

- “和靖语录”:“人有愤争者,和靖尹公曰:‘莫大之祸,起于须臾不忍,不可不谨。’”

【译文】

- “和靖语录”说:“人们有愤怒相争的,尹悖就说:‘再大不过的灾难,都是起缘于一时之间的不能忍让,不能不小心谨慎啊!’”

【原文】

省心子曰:“屈己者能处众。”

【译文】

省心子说:“能够委屈自己的人,就能够与众人相处。”

【原文】

- “童蒙训”:“当官以忍为先,忍之一字,众妙之门,当官处事,尤是先务。若能清勤之外,更行一忍,何事不办?”

【译文】

- “童蒙训”说:“做官应当以忍为第一要务,一个‘忍’字是众多好处的关键之处,做官办事,尤其要重视‘忍’。如果能在清廉勤劳之外又能忍让,还有什么事情办不成呢?”

【原文】

当官不能自忍,必败。当官处事,不与人争利者,常得利多;退一步者,常进百步。取之廉者,得之常过其初;约于今者,必有重报于后。不可不思也。唯不能少自忍者,必败,实未知利害之分、贤愚之别。

【译文】

做官而不能自我忍耐,一定会失败。做官办事,不跟人争夺利益,常常得到更多的利益;能先退一步的,往往能前进得更远。只求取很少的,得到的常常超过当初想要的;能够现在就克制的,必定在将来获得厚重的回报。不可不考虑啊。只有那些不能稍稍自我忍耐的,一定会失败,这实际上是不懂得利与害的不同和聪明跟愚笨的区别啊!

【原文】

当官者先以暴怒为戒,事有不可,当详处之,必无不中。若先暴怒,只能自害,岂能害人?前辈尝言,凡事只怕待,待者详处之谓也。盖详处之,则思虑自出,人不能中伤

【译文】

做官的人首先戒除暴怒。事情办不了的时候,应当细心周详地处理,就没有办不好的。如果首先就暴怒,就只能害了自己,又怎么会害到别人呢?前辈曾经说:任何事情都只怕一个“待”字,“待”,就是细心周详的意思。细心周详地办事,就会想出办法,别人也就不能中伤你了。



【原文】

- “师友杂记”云:“或问荥阳公,为小言所詈骂,当何以处之,公曰:‘上焉者,知人与己本一,何者为詈,何者为辱。自然无愤怒心。下焉者,且自思曰:我是何等人,彼为何等人,若是答他,却与他一等也。以此自比,愤心亦自消也。’”

【译文】

- “师友杂记”记载:“有人问荥阳公,被人用流言辱骂,应该怎样对待。他说:‘上策是,懂得别人与自己一样本都是人,什么是骂,什么是辱,自然就没有愤怒的心情了。下策是,自己想一想:我是什么人,他又是什么人,如果回应他,那就跟他同类了。用这个办法克制自己,气愤的心情也就可以消除了。”

【原文】

唐充之云:“前辈说后生不能忍诟,不足为人;闻人密论不能容受,而轻泄之,不足以为人。”

【译文】

唐充之说:“老一辈的人说年轻人不能忍受耻辱,不算完善的人;听到别人私下交谈而不能忍受,反而轻易泄露出来,就不足以称作人。”

【原文】

- “袁氏世范”曰:“人言居家久和者,本于能忍。然知忍而不知处忍之道,其失尤多。盖忍或有藏蓄之意,人之犯我,藏蓄而忍,不过一再而已。积之逾多,其发也如洪流之决,不可遏矣。不若随而解之,不置胸次,曰此其不思尔,曰此其无知尔,曰此其失误尔,曰此所见者小耳,曰此其利害宁几何?不使之人于吾心,虽日犯我者十数,亦不至于形于言而见于色,然后见忍之功效为甚大。此所谓善处忍者。”

【译文】

- “袁氏世范”说:“人们说家庭能长时间和睦相处的,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够忍耐。但是只知道忍而不懂得怎样忍,失误就更多。有的人所谓的忍只是把事情隐藏在心中,别人冒犯了我,我把怨气藏起来,这样只不过是一次两次而已。怨气积得越多,暴发起来就像洪水冲垮堤坝一样,不可阻挡。不如随时消解,不放在心上,说这人不是有意的,说这人无知啊,说这人是失误的,说这人只看到小利,说这有多大利害关系呢?不把这个人放在我心中,即使他一天冒犯我十次,我也不会在语言上表现出怒气,神色间流露不快,这样就可见忍的功效有多大。这就是所说的善于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