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选自《孟子·离娄下》。
大人:有德行的人。
果:做到。
惟义所在:只看是否符合义。
【赏析】
孟子以“义”为行为准则的出发点,并以此来评判人物的优劣。孟子说: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说出的话不一定句句守信,欲做的事不一定处处兑现,只做符合义的事。
孟子认为,大义所在,应该依从。符合义的事情,就大胆地说,大胆地做。不符合义的事情,说出的话不必守信用,欲做的事也不必践行。如果刻板地以“言必行,行必果”来规范言行,就可能丧失“义”的准则,而有损仁义的事业。
孟子的意见与孔子的观点是相通的。在《论语·子路》里,子贡问孔子:“怎样的人才可以算是一个士?”孔子说:“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外国,能很好地完成君主的使命,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士了。”
子贡又问:“请问次一等的。”孔子说:“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家乡人称赞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敢问再次一等的。”孔子回答说:“言必信,行必果,只是固执的一般人啊!不过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在孔子眼里,“言必信,行必果”,只是“士”当中最低一等的,可见孔子对“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评价不高。
孟子则从更高一个层次上,即以是否符合“义”为道德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言论和行动:品德高尚的人只遵从“义”,不符合义的承诺,可以不必认真对待;不符合义的事情,坚决不能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