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Ctrl+D 收藏本站

【注释】

选自《论语·雍也》。

质:指人的内在思想品质

文:指表现在外面的礼节学问

野:粗鄙。

史:虚华无实。

彬彬:文与质搭配得很适当的样子。

【赏析】

孔子主张一个人的文采与质朴之间应该达到一种和谐的统一。他说: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意思说,一个人过于质朴,缺乏文采,就显得粗俗;文采过多,不够质朴,就显得浮华。质朴和文采两方面结合得好,才称得上君子。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内在方面应有深厚的修为品质,具有仁德之心,高尚的情操;在外在表现上,又应该讲礼貌,有学问,说话有文采。真正的君子,就应该是这两方面素质修为的完美结合,只有这样,才具有君子之而不土俗。

后来,孔子关于文与质的概念引申到文艺上,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对重要范畴。通常有两个涵义:

一是认为,质和文表示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晋代陆机《文赋》说:“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说:“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刘勰的意思是,水本性空灵,才有微波荡漾;树本性沉实,才有花儿开放,说明文华离不开质实。其次,虎豹的皮如果没有花纹,就跟犬羊一样;犀牛虽然有皮,但用作器物时,则须涂上丹漆,才有漂亮的颜色,说明素质有赖于文华。

二是认为,质和文均指语言文辞,即质朴和华丽两种文风。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用的就是这个意思。

上面讲的两种含义,在实际运用中,都能成立,但到底属于哪一种,则要根据作者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具体内容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