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安蒂
……
有时大胆地闪烁,有时羞涩得美丽,
顾盼能迷人,注视时光彩炯炯;
一瞥这一页吧;也不要对我的诗集
吝惜一笑;如果你给我的超出了友谊,
我的心将为你的笑容而徒然相思。
只给这些吧,亲爱的少女;也不必诧异:
……
第一章
七三
喧哗声突然停止——四个骑士出场,
他们跨着骏马,头戴白盔,脚蹬金刺,
准备干一番险事,轻松地拿着长枪,
衣饰漂亮,胯下的骏马跃跃欲试。
今天他们要在惊险场面上一显身手,
但观众高声喝彩,娘儿们美目盼视,
却是不能更有所奢望的最好报酬;
王侯将相钻营一辈子,收获也不会更其丰厚。
七四
那斗牛士装束得很华丽,搭着披肩,
他手轻脚健,徒步而不用座骑,
雄赳赳地来到场地的中央一站,
决意要同那雄牛分出一个高低;
且慢,他先得走一圈,小心翼翼,
似乎怕有不可见的东西妨碍步法;
他的武器是短矛,也靠灵活地闪避;
人还能有更大的本领,如果不骑马?
说到那些马啊,唉!总是代人流血,代人遭罚。
七五
喇叭声响了三下;看呀!旗号降落,
笼子门打开了,壁上观的人群肃静无声,
一个个都眼睁睁地张开嘴巴看着:
那凶猛的野兽在广场上连跳带奔,
狠狠地向四周瞧,听得到响亮的蹄音,
它踢着沙土,并不盲目冲向仇敌:
威胁的角忽而朝东、忽而朝西瞄准,
要摆好了架势才作第一次的攻击,
七六
突然间它停下了;它在瞪着眼看;
快,你这大意的莽汉,还不快走!
准备用长枪: 你应该把本领施展,
制服疯狂的野兽,这可是生死关头。
灵活的马儿敏捷地跃起,躲开蛮牛;
蛮牛口吐着白沫,它已受了伤;
它一圈圈地奔跑,已经痛得发狂,
大声吼叫,可短矛和长枪纷纷戳在它身上。
七七
更不管你疲惫的马儿怎样跳纵;
虽然人使尽力气,运用武器来攻击,
但是刀枪无效,人的力气更不中用。
一匹好马斗得头破血流,伏地而终,
再一匹……这景象使人心里惊慌!
皮破肉绽,血污的胸口开了个大窟窿;
虽然死在眼前,负伤的身躯摇摇晃晃,
还竭力支撑,背负着它的主人,在它的鞍上。
……
赠伊涅兹
1
切莫对着我愁容笑微微,
唉!我不能以笑容相迎;
但愿上帝保佑你永不掉泪,
或者永不徒然哭泣伤心。
2
你不是想明了,是什么苦恼,
在把我的欢乐与青春腐蚀?
但不知你可愿意知道,
这苦痛连你也难帮我疗治?
3
既不是爱,也不是恨,
更非卑微的野心难实现;
使我对自己的现状感到可憎,
并且抛弃我往昔之所恋:
4
而是从耳闻、目睹和经历
你的眸子也不能使我出神。
5
又不能希望在死以前得到安息。
6
往哪儿逃,能摆脱身内的不幸,
即使漂流到越来越遥远的地方,
不论逃到哪里,它还是缠身,
7
然而人们还在虚假的欢乐里沉湎,
我所厌绝的他们都感到够味;
呵!愿他们在好梦里多留几天,
总不要像我般苏醒梦回!
8
命运要我去流浪的地方还不少,
去时还带着多少可叹的记忆;
但我唯一的慰藉是我知道:
最不幸的遭遇也不足为奇。
9
什么是最不幸?何必问到底,
发慈悲不要再探究竟;
笑吧——不要把帷幕硬拉起,
将男人心底的地狱看分明。
第二章
二三
我们会默默地追念,当夜深人静,
自己曾经爱过,尽管这爱情已一去不返;
虽然形单影只,仍怀念着过去的侣伴。
少年的爱和欢欣已逝而青春未完,
人谁愿意就此平白地老去呢?唉,
倘使本是水乳交融的灵魂彼此离散,
在死来临之前,生也没有多大意味!
谁不愿重做少年呢?呵,快乐又幸福的年岁!
二四
似这般倚靠着被浪花泼溅的船栏,
灵魂就抛却了希望和荣誉的打算,
茫茫然飞回每一个逝去了的年头。
不管一个人的心灵是如何孤独,
总不会没有比自身更可亲的对象,
如火光一闪的痛苦!但那疲惫的胸膛,
纵使徒然,还想使那沉重的心摆脱这种哀伤。
第三章
一
可爱的孩子,你的脸可像你妈妈?
上次相见,你天真的蓝眼珠含着笑,
然后分手了,——可不像这一遭,
那时还有希望。——
猛然间我才惊觉:
我走了;漂泊到哪儿,自己也不知道;
但是那海岸已经在我眼前隐去,
阿尔比温是再也不能使我欢欣,或者使我忧郁。
二
又到了海上!又一次以海为家!
我欢迎你,欢迎你,吼叫的波浪!
我身下的汹涌的海潮像识主的骏马;
快把我送走,不论送往什么地方,
虽然那紧张的桅杆要像芦苇般摇晃,
虽然破裂的帆篷会在大风中乱飘,
然而我还是不得不流浪去他乡,
因为我像从岩石上掉下的一棵草,
将在海洋上漂泊,不管风暴多凶,浪头多么高。
一二
可是不久他就醒悟,知道他自己
最不适合与人们为伍,在人群中厮混;
他同人们格格不入,志趣迥异;
岂肯随声附和,虽然他的灵魂,
在年青时,曾被自己的思想所战胜;
他特立独行,怎肯把心的主权
割让给心灵所反对的那些庸人;
在孤独中感到骄傲,因为即使孤单,
人在离群索居时,别有一种生活,会被发现。
一三
他有力量而且也有热情去浪游,
沙漠、森林、洞窟以及海上的白浪,
这些都是他的伴侣,都使他留恋;
它们有着共通的语言,明白流畅,
胜过他本国的典籍——他常抛开一边,
而宁肯阅读阳光写在湖面上的造化的诗篇。
七五
和我的灵魂,如同我是它们的一部分?
我对它们的眷爱,在我深深的心窝,
是否真诚纯洁?教我怎能不看轻
其他一切,假使同山水和苍穹比并?
我又怎能不抵抗那恼人的浊浪,
而抛弃这些感情,学那些庸碌之人,
换上一副麻木而世俗的冰冷心肠?
庸人的眼只注视泥坑,他们的思想怎敢发光。
七六
但是这些话,不过是题外的议论,
现在还是回返到我们眼前的话题,
要请善于缅怀古人的读者诸君,
已在地下的他,曾像火焰似的燃烧,
他追求的是荣誉: 这是愚蠢的目的;
为了获得荣誉,并且把它保持牢,
他的一生中,就没有一天的日子过得逍遥。
七七
狂放的卢梭,那作茧自缚的哲人,
就从这地方开始他那不幸的生涯;
他用魔力美化了那种痛苦的热情,
他为之说教的是世人的悲哀。
把不规的行为和思想涂上绚丽色彩,
他所用的语言就好像炫眼的日光,
他的爱是一种最热烈不过的爱:
那无形的火焰把他烧成了炭块;
他认为非如此不能算真正的恋慕。
也不是逝者: 他们萦绕我们的梦魂;
他的著作中满布这种理想的幻影。
他写的似乎失之狂暴,却燃着火焰般的热情。
七九
瞿丽便是这种理想之美的化身,
所以她的性格好不热情奔放;
这理想也圣洁化了那难忘的吻,
每个早晨落到他发烧的嘴唇上,
但照亮了头脑和心灵,那炎炎情火;
温柔的接触引起了灵魂的激荡。
沉醉在这烈焰般的爱情中的生活,
也许要胜过庸人们欲望完全餍足时的快乐。
八十
他的一生是跟自己造成的敌人作战,
也跟被他排斥的朋友不休地斗争,
因为他的心变成了怀疑之神的祭坛。
残酷地把人类当作献祭的牺牲,
对人类抱着奇怪而盲目的仇恨。
然而他是疯狂的,其原因很模糊,
因为那病根是医学所没法究寻;
但他确是发疯,由于病毒或是悲苦,
那理智的清醒证明病情到了最严重的程度。
可是他却大彻大悟了,他的预言,
像古代神秘的毕西亚山洞的神谶,
让全世界燃起了熊熊的火焰,
直到所有的王国全都化为灰烬。
她受了自身的暴君多少年的屈辱?
她在那锁链的束缚中抖颤呻吟。
直到他和他的同道振臂高呼,
唤醒了她;在极度的恐怖之后,她分外地愤怒!
八二
他们摧毁了所有陈腐的观念,
那些从开天辟地以来就有的成规;
他们将幕后真相暴露在万众眼前;
然而他们一概扫荡,不论恶与善,
只留下废墟;又在原来的基础上,
用这些废墟里的瓦砾断砖来重建,
恢复了跟先前无异的皇座和牢房,
因为野心这东西实在是太任性,而且倔强。
八八
繁星呀!你们便是太空中的诗章!
如果说我们从你们辉煌的篇幅里,
推测人们和帝国的命运,那请原谅,
我们总希望自身变得伟大无比,
把自己的命运看得远超过七尺躯体,
甚至拿命运来和你们相提并论;
因为你们太美妙,而又太神秘,
而把这些都说成是星星: 生命、权力、名誉、幸运。
八九
但忘了呼吸,像人在感触最深时一般;
静静地,正如人思索得如痴如醉:
天地寂然,从高远的星空灿烂,
一切的一切集中于一个实在的生命,
无论是一线光、一阵风、一张叶瓣,
都不遗失,而成了存在的一部分,
各各感到了万物的创造者和卫护者的真存。
九○
这种感触是真理,它通过我们的存在,
又渗透而摆脱了自我;它是一种音调,
永恒的谐和;好像西塞里亚的腰带,
它复有着一种魔力,能够产生奇效,
一切东西缚上了它,就美得勾人喜爱,
它使得死之魔影也再不能对我们有所损害。
第四章
七八
啊,罗马,罗马,灵魂的城!我的国土!
那些灭亡了的帝国的孤苦的母亲,
而且要按捺住他们心中小小的苦闷;
算得什么呢,我们的苦痛和不幸?
你们看这儿的杉柏,听枭鸟悲啼,
你们呵,你们的痛苦是短暂而轻微!
我们脚下是一个世界,它像我们的躯壳,孱弱无力。
七九
许多古国的娜奥比!失去了冠冕,
站在这儿无言地伤悼,她伶仃孤苦;
一个空的骨灰瓮捧在她瘦削的两手间,
神圣的骨灰早已飞散,里面空洞无物:
西比阿斯的墓穴里已经不剩尸骨;
里面已空空洞洞,没有英雄长睡,
他们都不在了;啊,古老的台伯河,
八○
使得这七座山的城市豪气销磨;
她眼看自己的荣誉像晓星般隐敛,
现在让番邦的王爷骑着马儿奔波;
一片废墟!这漆黑一团中,谁能摸索,
把微弱的灯光投向瓦砾和残石,
然后若有所悟地惊呼:“这儿曾是,或者就是……?”
八一
漫长岁月的隔阂和黑夜之女“蒙昧”,
使我们好像陷进了双重的黑暗,
我们只得瞎摸,迷失,因为四周漆黑;
星座有星座表,航海有航线的图卷,
知识之神把它们摊开在她的身畔。
但罗马却像一片沙漠,我们寻找,
被记忆碰得跌跌撞撞,头晕目眩,
我们一时拍手欢呼:“找到,找到!”
其实那只是废墟的海市蜃楼出现在我们周遭。
八二
三百次胜利!还有那难忘的一天,
那时布鲁图赢得了荣誉和名声,
呜呼,杜利的口才,维吉尔的诗篇,
李维绘影绘色的史册!但这些东西,
却会使她复活;其他一切都要朽烂;
但我们再看不到,罗马,你在自由的时期,
两眼闪射出炯炯光彩的模样了,呜呼,大地!
(杨熙龄译)
【赏析】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以下简称《游记》)是拜伦的成名之作,诗中描写了主人公恰尔德·哈洛尔德在拿破仑战争所及欧洲诸国的游历。第一、二章涉及葡萄牙和西班牙、希腊和阿尔巴尼亚,第三、四章主人公的足迹到了比利时的滑铁卢、莱茵河两岸,瑞士的莱蒙湖以及意大利。《游记》既有主人公的感情抒发,兼有诗人自己的直抒胸臆及激昂的议论。这一“旅行之歌”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头两章一发表便轰动了英国,四周内就印了七版。用拜伦自己的话说:“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出了名!”
“给安蒂”这几节献诗是在《游记》第七版时才加上去的。安蒂是牛津伯爵之女,其原文“Ianthe”是一种百合花的名字。诗中“无非给我的花环添上一朵百合花”,暗指拜伦把安蒂之名题在《游记》之前的行为。认识安蒂的时候,拜伦已然成为伦敦社交界的焦点,一个又一个的贵妇拜倒在他的脚下。贵妇们疯狂的追捧令拜伦身心俱疲,面对她们的矫揉造作、放荡不羁,拜伦嗤之以鼻。恰在此时,纯真无邪的小女孩安蒂出现了,拜伦的眼睛为之一亮,并写下了此诗。在拜伦的现实生活中,在拜伦的诗行里,能唤起他如此热切情感的女子并不多见。
尽管拜伦写过不少出色的抒情短诗,但抒情还不是他最拿手的本领,他那高超的叙述和讽刺能力使其在世界浪漫主义诗人中独树一帜。拜伦往往不满足于对世间万物作泛泛的描写,而是用逼真的叙述和犀利的笔墨入木三分地还原人、物的本来面目。第一章的第七三至七七节为我们呈现了西班牙精彩的斗牛场面: 骑士闪亮登场,踌躇满志,敏捷而不失稳重;雄牛在场上架势十足,凶悍却不盲目;看得目瞪口呆的人群,受伤后疯狂的蛮牛,战斗至死的骏马……即便我们没有到过斗牛场,拜伦的文字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也不亚于我们自己亲临现场的效果吧。
天生的跛足,母亲的无常,乳母的暴虐,初恋的幻灭,拜伦的青少年时代始终都在怀疑、忍耐、孤寂和痛苦的漩涡中挣扎。加上贵族习气的作祟,拜伦终日里呼朋唤友、花天酒地。梦醒时分便是难以排遣的郁闷,以及无处可逃的悲哀。“赠伊涅兹”便是拜伦此种愁绪的真实写照。伊涅兹是西班牙女子名,拜伦以哈洛尔德的赠诗为名,写出了自己在纵情欢娱之后的空虚、苦闷和绝望,即便有美女的慰藉也无可排遣,难以逃避,这首诗也反映了拜伦浓厚的宿命论思想。
少年拜伦曾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自己的表姐玛丽·安·查沃斯,把对方当成他心目中理想的恋人。一天晚上,拜伦无意间听到玛丽对侍女的话:“你以为我会喜欢那个瘸子吗?”这句话犹如晴天霹雳般,彻底粉碎了拜伦一厢情愿的痴梦。以往也有过让拜伦倾慕的女子,但这毕竟是他第一次真正的恋爱。然而,他的初恋就这样破灭了,留给他永难抚平的创伤。尽管表面上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拜伦内心却是无比的沉寂和伤痛。第二章的第二三、二四节是拜伦为已逝去的爱情所唱的一首哀伤的挽歌。人生对他而言已了无生趣,只能在追忆中重温往日的欢欣。此时的拜伦自觉命运如“月儿的倒影”般飘浮不定,他再也不敢奢望“希望和荣誉”,但他心中依然存有幻想,期望有朝一日能摆脱心灵的哀伤。
拜伦婚后没多久,家境便渐行渐下,而夫人又是那么刻板乏味,拜伦时常大动肝火。在女儿艾达还未满月时,拜伦夫人便因娘家有事催促,更因不堪拜伦的冷遇,带着女儿回了娘家。这是拜伦与女儿的永别。对于素来反叛传统、抨击专制的拜伦,英国上流社会怀恨已久,此次拜伦的婚变为他们提供了极好的口实。拜伦不得不离开祖国,这次也是永远的离别了。在去国的船上,他的眼前出现了女儿的幻象。第三章的第一、二节寄托了拜伦对女儿的思念之情,他已意识到,今生今世父女将不会再见了。一方面是骨肉分离的痛苦,一方面是前途未卜的迷茫。但无论如何,拜伦在英国是再也呆不下去了。“如果那些低语、私议和传言是真的,我对英国是不适合的。如果不真,英国对我是不适合的。我撤退了……”英国在拜伦眼中是瘟疫的发源地,他宁可离开这个鬼地方,去承受海上的漂泊、凶险的风暴,面对“像芦苇般摇晃”的紧张的桅杆,“在大风中乱飘”的“破裂的帆篷”。此刻的他已深深地意识到自己“像从岩石上掉下的一棵草”,只能是听天由命了。
第三章的第一二、一三节是哈洛尔德的一番所思所想,也是拜伦自己的心声: 宁可孤独一人,也不与那些“格格不入,志趣迥异”的人为伍,不肯出卖自己的灵魂。一想到此,哈洛尔德释怀了: 山峦是他的朋友,大海是他的家乡,沙漠、森林、洞窟以及海上的白浪是他的伴侣。大自然的语言明白流畅,“阳光写在湖面上的造化的诗篇”“胜过他本国的典籍”,这是拜伦对大自然的又一次深情的讴歌。在该章的第七五节,拜伦再次阐明自己对自然的眷爱以及对庸人的鄙视。接下来的第七六节至八二节诗人把话题转向了卢梭,追忆他的为荣誉而“作茧自缚”,他“痛苦的热情”、“无敌的辩才”,他那“理想的幻影”,他的“怀疑”和“疯狂”。卢梭和他的同道们唤醒了王权统治下的世界,法兰西旧的一切被一扫而空,但旧的专制很快便为新的专制所取代,对此拜伦不无遗憾。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拜伦之异于常人的地方,他总能从个人的际遇中超脱出来,想到更多的人、更广大的世界。
拜伦崇尚自然,向往天人合一的境界。自然不是外在于人类世界的,从中亦可窥见人类世界的奥秘。在第三章的第八八至九○节中,生命、权力、名誉、幸运都成了繁星点点,神秘、无穷的太空即预示着人类和帝国的命运;天地万物都是真实的存在,让人无法不感慨造物主的真存。人在孤寂中更易感宇宙的无穷,而此时的自我则更易达到一种空灵的境界,“它使得死之魔影也再不能对我们有所损害”。拜伦在其他诗作如《唐璜》中也曾把人生比作太空中的星星,飘渺不定、微不足道,人类与自然在某些方面是何其相似。
第四章是对意大利光荣历史的缅怀和追溯,以及诗人对该国重振雄风的企盼。拜伦把罗马喻为那些灭亡了的古国的娜奥比——希腊神话中底比斯王安姆菲翁之妻,因子女多而自傲,得罪了仅生有一对孪生兄妹阿波罗和阿尔忒密斯的莱托。这对兄妹奉母命射死了娜奥比的所有子女,娜奥比也在死者中化作一块石头。意大利昔日的荣耀一去不返,如今只落得一派荒凉景象: 断壁残垣,枭鸟悲啼。以往“凯旋的战车爬上卡必托冷去的道路,/现在让番邦的王爷骑着马儿奔波”。“哥特人、基督徒,战争、水火、时间”,罗马在一次次的外祸内乱、灾难和时间的侵蚀下日渐式微,人们再也看不到那往日的辉煌。在这里,拜伦将历史典故和古希腊罗马神话信手拈来,对意大利当时的衰败景象发出了同情的哀叹。
总之,《游记》以哈洛尔德的游历为叙事线索,叙事视角在抒情主人公与故事主人公之间切换,叙述对象时而是读者,时而是游客或游记所涉及的历史人物等,拜伦本人的议论、说明、感慨、回忆、展望等也穿插其间。诗歌融叙事和抒情为一体,夹叙夹议,成功地塑造了哈洛尔德这一厌倦了英国上流社会生活的贵族青年形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诗人拜伦的影子。当然,《游记》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形象的塑造和形式上的创新,它那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同样功不可没。对于《游记》,有学者作出了这样的评价:“这是思想对专制政治的大胆挑战,是一个忧郁激动、生机浪漫而无处不在的纯粹自我的崭新的心路历程。”确实,拜伦在《游记》中多次表达自己对尔虞我诈的人世的厌恶和批判,及其对大自然的由衷的欢喜和偏好;他对女性审美的自然观也如出一辙,纯真、自然的女性才是拜伦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作为自由、民主的先锋和使者,拜伦始终一往无前地支持国内外民众反专制、反暴政的民主运动,支持各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运动,并且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拜伦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尽管有些孤傲,但他的真性情,他的敢做敢当,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失色。他的《游记》是诗人自身阅历和体验的收获,字字发自肺腑。我想,这也是今天人们依旧喜欢拜伦、喜欢他的《游记》的原因所在吧。
(杨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