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 保尔弗
我有几朵小青花,我有几朵比你的眼睛更灿烂的小青花。——给我吧! ——她们是属于我的,她们是不属于任何人的。在山顶上,爱人啊,在山顶上。
我有几粒红水晶,我有几粒比你嘴唇更鲜艳的红水晶。——给我吧! ——她们是属于我的,她们是不属于任何人的。在我家里炉灰底下,爱人啊,在我家里炉灰底下。
我已找到了一颗心,我已找到了两颗心,我已找到了一千颗心。
——让我看! ——我已找到了爱情,她是属于大家的。在路上到处都有,爱人啊,在路上到处都有。
(戴望舒 译)
保尔·弗尔(1872—1960),法国诗人,简称保尔弗。年轻时结识作家纪德、皮埃尔·路易等,并在他们的影响下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弗尔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不懈地写作“巴拉德”(民歌形式的短歌),这是他毕生创作诗歌的固定形式。他的作品收入总集《法兰西巴拉德》,于1896年出版,后多次重版,每次都有所增益,直到1949年还有新版问世。他的“巴拉德”在法国诗歌史上独具一格。这种诗体在古代是中世纪的抒情诗。后世民歌体中也有“巴拉德”。弗尔创作的“巴拉德”与中世纪的不同,这种散文体抒情诗是从民歌的艺术中加工提炼而成的。青年男女的纯真爱情、大自然在感情上的启发和震动,是弗尔作品的中心内容。此外,他也写表现宗教感情以及结合社会现实(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诗。
弗尔年轻时曾经是“艺术戏剧”的倡导者,他的抒情诗剧有《路易十一,古怪的人》(1922)、《伊萨波》(1924)等。
这首诗是典型的“巴拉德”形式,然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并不是中世纪时那种月朗风清之夜,小伙子头戴毡帽、手弹吉他在恋人窗前抒发爱意的浪漫情调,而是显得很庄重,带有深刻的哲理性。
全诗分为三节,形式十分类似我国《诗经》中所记载的春秋时期的诗篇,即每节诗句式一样,只变换少数的字,其余则完全相同。这种重迭复沓、反复咏唱的形式,不仅便于记忆、传诵,而且还在艺术上起着充分抒情的作用,有一种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使感情更强烈,主题更突出。
诗人化一意为三迭,描绘了获得爱情的艰难。“小青花”,在中世纪民歌中多象征希望。而红水晶则取其晶莹剔透、颜色如火来象征纯真无邪。诗人把爱情分化为这两个意象,同时又赋予她们朦胧的色彩,以增加她们的玄妙神秘。“小青花”,“比你的眼睛更灿烂”;“红水晶”,“比你的嘴唇更鲜艳”。这种刻意描写出来的朦胧感,使人感到很新鲜,印象也很强烈,充分调动了读者自身的想象力,由读者赋予了青花和水晶最大程度的美——爱之美。而这两种美好的事物却被置于险峰和灼热的炉灰中,使之带有了一种明显而又奇特的象征意味,即:要想得到美好纯真的爱情,需要勇敢无畏的精神,又需要有生生不息、万劫不灭的坚强的毅力。
诗中的“我”并不是普通含义里的“人”,而是带有宗教色彩的“万物之神”,可以称他为上帝,也可以称他为孕育了无数生灵的大自然。“我”站在无上的高度,美丽的青花属于我,美丽的水晶也属于我。这两种东西是积日月之精华孕育出来的,并不属于任何人。只有那些勇于顽强追求,不畏艰险牺牲,乐于奉献的人,才能得到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要得到可望而难及的爱情,需要经过一个艰难、残酷的历程。
第三节,语意突变,情感转向热烈。这个万物之神宣布他从世人中找到了一颗爱心,找到了两颗爱心,找到了千千万万颗爱心。这节诗再次运用重声叠唱的手法,而含义则有所递进,连续三句,一句比一句音调高亢,显示出极为喜悦的心情。
“让我看!”,于是世人通过万物之神的指点,看到了一个美好善良,充满温馨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人都具有着纯洁的感情,彼此真诚相爱。爱是如此的普遍,以至于她不再仅仅开放在山巅上燃烧在炉火中,在路上也到处都有。那可与你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爱人啊! 在你生活的道路上到处都有。
诗人用简单而又充满感情的语句,勾勒出一个理想中的世界。它不是天国,也不是原始的伊甸园,而是现实中的世界。这个世界,只要每个人都具有勇于登山摘取小青花的精神,都具有炉火中炼出红水晶的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这个世界就能来到。
这首抒情诗已不单单是描写某一对恋人之间真挚的爱情,而是在描述响彻整个宇宙的一种生命的呼唤,这呼唤如歌谣般朴实而反复地传颂着,代表了全人类的心声。
小诗篇幅虽不长,字里行间却体现出诗人朴素的人生观和明朗宽厚的胸怀。诗歌语言同内容相适应,显得纯真自然、清新恬淡、返璞归真。保尔弗的作品明易晓畅,充满着人性中光辉灿烂的一面,因此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1912年,诗人被推崇为“诗坛宗主”。这是人们对他几十年创作生活的最好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