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死的名人名言名句大全

Ctrl+D 收藏本站

关于生死的名言名句,生死的名人名言,生死名言警句大全

尽管我们的生命是短促的,不拘是这里的人,还是其他的人,还没有一个人幸福到这样的程度,即他不会不只是一次,而是多次,不由得产生与其生勿宁死的念头。我们遭到各种不幸的事故,我们又受到疾病的折磨,以致他们竟使短促的人生看来都会是漫长的。结果生存变成了这样一种可悲的事物,而死亡竟成了一个人逃避生存的一个求之不得的避难所。

〔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第7章



在我看来,谁想治得更长久而不满足于普通的年龄,谁就是个愚蠢的人; 因为那长久的岁月会贮积许多更近似于痛苦的东西; 一个人度过了他应活的期限以后,你就会发觉他不再享有快乐了; 那拯救之神对大家是一视同仁的,等冥王注定的命运一露面,那时候,再没有婚歌、弦乐和舞蹈,死神终于来到了。



〔古希腊〕哀福克勒斯《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



在战斗中,显然经常有这种情况,只要你放下武器,向追捕你的敌人乞怜,就可以避免一死。在各种危险面前都有很多逃避死亡的办法,只要你寡廉鲜耻到什么也不顾及,就可以死里逃生。

〔古希腊〕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申辩》



通常,人们好像没有意识到,真正以正确的方式献身哲学的人随时并自愿准备赴死。如果他们在活着的时候确实一直在期待死亡,那么在他们期待和盼望已久的时刻到来时去打搅他们,当然是荒唐可笑的。

〔古希腊〕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费多》



死对我来说实在不算什么。这不是夸张,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不做借事和事。尽管政府是强有力的,但它不能胁迫我去做不义之事。

〔古希腊〕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申辩》



现在我该走了,我去赴死; 你们去继续生活;谁也不知道我们之中谁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

〔古希腊〕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申辩》



从其他方面看,死亡也有理由被看作好的结果。死是两种境界之一,或是灵魂与肉体俱灭,死者对于任何事物都无知觉; 或者如世俗所说,死亡就是灵魂从一处移居到另一处。如果死后没有知觉,就像无梦的睡眠,死就一定是一个奇妙的境界。我想如果让任何人把他沉睡无梦的夜晚与他一生中度过的其他日日夜夜相比较,在充分思考后指出,他的一生中有多少日日夜夜比他沉睡无梦的夜晚更美好、更幸福,我想,即使是波斯王都会发现这样的日子屈指可数,更不要说一般人了。如果死就像这样,我就把它称为福气。如果你们这样看问题的话,那么可以把死后的整个时间看作不比一夜更长。按另一种观点看,死是灵魂从此处移居到彼处,如果这一说法是真的,所有的死人都在那一处,那还有比到那里去更幸福的事吗?

〔古希腊〕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申辩》



怕死只是一个无知却自以为聪明的另一种形式,是认为自己知道他实际上并不知道的事,实际上,没有人知道死是否就真的不是一个人所能获得的最大幸福,但人们都畏惧死亡,好像他们确知死是最大的不幸。这种无知,即以不知为知,是最糟糕的无知。

〔古希腊〕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申辩》



逃避死亡的人是追逐死亡。



〔古希腊〕德谟克里 特《著作残篇》



以一种邪恶的、不智的、失节的和不法的方式活着,就不仅是很坏地活着而是在继续不断地死亡。



〔古希腊〕德谟克里特《著作残篇》



尘世上的凡人啊,你们庸庸碌碌与草木同朽,好像木雕泥塑,好像浮光掠影,不能飞腾,朝生夕死,辛苦一生,有如梦幻,来听听我们类的话,我们是不死的,长生不老,永存于大气之中,研究神仙之道的,来跟我们学习一切玄妙道义。



〔古希腊〕阿里斯托劳《鸟》



死亡是我们必须倾其所有而去偿付的债款。



〔古希腊〕欧里庇得斯《精言录》



对注定要死的人来说,体面的死更为可取。

〔古希腊〕伊索《伊索寓言·狼和羊》



夺年轻人生命的是暴力,夺老人生命的是成熟。

〔古罗〕西塞罗 《辩论》



啊,当我将启程去灵魂的神圣聚集地和集合地时,当我将离开混乱和污浊的世界时,那该是多么辉煌灿烂的一天呀!

〔古罗马〕西塞罗《论老年



一个老年人活了一世而还不知道死是无足轻重,这个人是多么可怜! 死是不足介意的,假如死能毁灭生命; 死也可以说是可爱的,假如死能领导灵魂到永生的境界。此外当然没有第三条路。我死后或是幸福,或是不幸福,那么我又有什么可怕呢?一个人纵然年轻,能够糊涂到那种地步,以为确有把握到晚上准还活着吗?不,青年比老年还更容易遭受死亡的变故; 青年容易染病,他们的苦痛格外剧烈,其医疗格外困难。所以很少人能活到老年,若是情形不如此,人应该更聪明更良好的享受一生了。老年人最富于理性与判断,老年若没有这些特点,国家也就不存在了。

〔古罗马〕西塞罗《论老年》



我们也不能由于延长寿命

而从死所占的时间取走丝毫,

我们也不能离开片刻的时间,

借以使我们处于死的状态的时间减少。

因此,尽管你活满多少时代的时间,

永恒的死仍然将在等候着你;

而那与昨天的阳光一起偕逝的人,

比起那许多个月或许多年以前就死去者,

他死了不再存在了的时间将不会是更短。

〔古罗马〕卢克莱修《物性论》第3卷



从我们诞生的那一刻起,死亡就已经开始。

〔古罗马〕塞涅卡《疯狂的赫拉克勒斯》



死是不复返的浪涛。

〔古罗马〕维吉尔《农耕诗》



他来到雄伟的都城,那里死亡

在美和凋残的苍白宫廷临朝听政;

他用最纯洁的呼吸购买下一方

同不朽的死者们相邻为伍的坟茔;

快来吧! 趁意大利白昼的蓝天

仍是和他相称的覆盖灵堂的拱顶;

趁他躺着,像进入露水般的梦境,

不要把他惊醒! 他一定是在尽情

享受深沉而明净的休息,忘却了一切酸辛。

他不会再醒了,哦,永不会再醒!

昏暗的灵堂展开白色死亡的阴影,

无形的腐败埋伏在门口,静候着

跟踪他前往她阴暗居处的最后途程;

永恒的饥饿坐在一边,只是怜悯

和敬畏平息了她阴森暴烈的热情;

只要黑暗变化的法则还不曾

为他的睡眠张挂隔绝生命的帷幕,

她也不敢就毁坏掉这样俊好的猎物的丽影。

〔英〕 莱《阿多尼》



我们用“死亡”一词来表达这样一种状况: 与我们自身相似的众生已经不再存在了,我们再也听不到他们说话,看不到他们运动。如果说她们具有情感和理解力的话,那么,我们已无法触及这些情感与理解力了。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构造精美的血肉之躯(没有它,我们就无从体验生活或思想的存在) 已经分解消亡,零落四方。尸体埋葬于泥土,一段时间之后它便灰飞烟灭,了然无痕。这,便是人类无尽的忧郁悲凉之源。它的阴影使世界的明亮为之失色。而对这一情景,普通的旁观者不由得黯然神伤。坟墓已雄辩地证明了一切,他的抗争只是徒然,——死者长已矣! 他脚下的尸体预示出他自己的归宿。那些走在他前面的人,他们的声音曾多么悦耳,他们的触摸曾如甜蜜而微妙火焰,他们的身影曾在他的路途上播洒了梦幻般的光——这一切他已无法追回! 那些走在前面的人,他们的感觉器官已被毁坏,依赖于感官的思维能力也随之消亡。一具尸体怎能会看,会感受?他的双目已经枯槁,他的心脏已幽然无声,两堆腐烂的肉体、破碎的白骨又怎能交欢?倘若你能在褪色的朵中寻觅她昔日娇嫩的颜色,或是在琴弦已断的七弦竖琴中,寻觅它当初的乐音,那末,就在死者中去找寻生命吧。这就是普通的旁观者忧心忡忡,郁郁寡欢的沉思,尽管流俗的家教往往抑制这种自由

〔英〕雪莱《论来世》



“真的”,他接着说,“神秘与死亡是一种变更。无论对我们自身或对别人,这种变更都不该是希望或恐惧应有的目标。我们不知道它是善还是恶,我们只知道它存在着。无论年迈的、年轻的都同样会死去。没有时间、空间、年龄、预见可以使我们免于一死,或免于死亡的可能。如果死是一种感知,如果存在的种种事件并不能使之幸免的话,我们没有任何防卫措施可以使这种感知幸免。让我们不去想死亡,或者只把它当成一件平凡的事来想吧。”

〔英〕雪莱《柯利修姆遗址



将死亡看作尘世罪孽的赎还和通向天国的大道,这种信念是神圣而具有宗教意味的。而将死亡看作对大自然的献祭,因而对之畏惧却是怯懦的。

〔英〕弗·培根《人生论·论青年和老年》



我本是尘土,终将

归于尘土。啊,什么时候都行!

他今天宣判,该立刻执行,

为什么退延,延长我的生命呢?

为什么又用死来玩弄我,

继续折磨我于没有死的痛苦中呢?

按照宣判,让我死去,变成

无知无觉的泥土多么好呀;

我倒下,如同投进母亲怀抱

多么幸福呀!在那儿,我休息,

安心睡觉

〔英〕弥尔顿《失乐园》第10卷



不要过爱你的生命也别恨它,

当你活时好好地活吧,长短由天。

〔英〕弥尔顿《失乐园》第11卷



所谓死是一件使人流泪的事,

可是生命的三分之一在睡眠中消逝。

〔英〕拜伦《唐璜》



我死去的时候别再为我悲哀,

当你听见那沉重凄惨的葬钟。

普告给全世界说我已经离开,

这龌龊世界去伴最龌龊的虫。

〔英〕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每一个庶民都知道怎样远祸全身,一个身负天下重寄的人,尤其应该时刻不懈地防备危害的袭击。君主的薨逝不仅是个人的死亡,它像一个漩涡一样,凡是在它近旁的东西,都要被它卷去同归于尽; 又像一个矗立在最高山峰上的巨轮,它的轮辐上连附着无数的小物件,当巨轮轰然崩裂的时候,那些小物件也跟着它一齐粉碎。国王的一声叹息,总是随着全国的呻吟

〔英〕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人们简直不懂,他们把穷人丧失亲属冷冷淡淡地说成是死者脱离苦海,生者减轻负担——我说他们简直不懂这种丧亡是何等的惨痛。

〔英〕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上



几乎全部乌托邦人十分肯定并深信,人可以达到无穷天伦之乐。他们对病者表示悲痛,但对死者无所惋惜,除非是极端贪生而不愿离开这个尘世的死者。一个人临死而有如此的表现,他们认为不祥,预示他的灵魂无望,抱有内疚,对即将到来的处罚怀有默默的预感,因而害怕死去,他们又觉得一个人在受到上帝召唤时不是欣然迅速从命而是勉强不得不去,上帝是不会乐意他的到来的。他们如看到一个人这样死去,不禁为之毛骨悚然,因而在忧郁的沉默中将死者送到墓地上,祈求上帝怜悯死者而且宽恕其罪愆,然后把尸体埋掉。

反之,他们对于高高兴兴满怀乐观而死去的人,不表示哀悼在歌唱中为其举行葬礼,充满深情地将死者的灵魂交付与上帝。然后,他们怀着崇敬的心理而并非悲痛的情绪,为死者举火焚尸。他们在现场树碑,记载死者的优良品质。他们回去后,讲述死者的性格和事迹,议论最多并且夸不绝口的是临死怡然自得的精神

乌托邦人认为,这样纪念正直的品德,不但是鼓励生者向往善行的最有效的方法,而且给予死者以其最乐于接受的敬意。

〔英〕莫尔《关于乌托邦人的宗教》



我对我的葬礼的全部要求,就是不要被活着埋葬。

〔英〕切斯特菲尔德《书信集》



亲戚的葬礼上,我们尽最大努力把脸拉长。但在葬礼后的午宴上,我们却爆发出狂欢,因为死去的是他而不是我们自己。



〔英〕杰拉尔德·布雷南《旱季断想》



生存的久远习惯使我们厌恶死亡。

〔英〕托马斯·布朗《瓮葬》



死者并没有死亡。他们在一旁观看并帮助我们。

〔英〕D·H·劳伦斯《书信》



尽管在活人的生活中,近事遮掩了往事,但当他一旦死去,他的整个生命成为历史时,他的各种行为就会立刻变得同样引人注目。

〔英〕柯勒律治《桌边文谈》



人最狠就是能要你的命。这是怎么样说的呢?是莎士比亚说的。说得太好啦。不知道我还背得出不。啊,说得太好啦。有一个时期,我经常对自己引用这几句。咱们不妨听一听。“说实话,我一点也不在乎;人只能死一回; 咱们都欠上帝一条命; 不管怎么样,反正今年死了的明年就不会再死。”说得真精采,呃?

〔美〕海明威《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



我们要努力把一生好好地度过,等到死的时候,那就连殡仪馆的老板也会感到惋惜。

〔美〕马克·吐温《傻瓜威尔逊》



死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而是更幸运。

〔美〕惠特曼《草叶集·自己之歌》



当死亡来临时,你会发现它是你曾经有过的最轻松、最幸福的经验之一。



〔美〕艾迪·利肯贝克转引自 《智慧的锦囊》

任何死亡都不是偶然的,因为对原始人的思维来说,任何事物都不是真正偶然发生的。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



灾难愈大,死者个人愈高贵,则偶然事故的可能性愈难得到承认。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



生和死的概念对我们来说只能由生理的、客观的、实验的因素来确定,但原始人关于生和死的观念实质上是神秘的,它们甚至不顾逻辑思维所非顾不可的那个二者必居其一。对我们来说,人要不是活的,就是死的: 非死非活的人没有。但对原逻辑思维来说,人尽管死了,也以某种方式活着。死人与活人的生命互渗,同时又是死人群中的一员。更确切地说,一个人是死是活,得看他是否存在这种那种互渗。活人对死人的所作所为,完全取决于有没有这些互渗,它们是否已经中断,或者行将中断。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



由生到死的转折,并不比生命的过程更猛烈。生死之间相隔的只不过是一个点: 一方面,这是就生命的本性而言,生命不过是一条线,有那么多的原因可以把它打断; 另一方面,这也是就生存期间很长而言。

〔法〕拉美特里《各派体系的提要》



死亡也同样不是什么正面的东西。说死亡不是什么,说它是空气的缺乏,这种缺乏使一切运动、一切温度、一切知觉归于消失,这就足够表明是什么了: 毫无正面性质,一无所有,是个虚无; 如果说我们对虚无还可以有所理解的话,它是连虚无都不知的; 它什么都不是,毫无实在性; 它与我们毫无关系,毫无牵涉,正如卢克莱修非常精辟地说过的那样。事物本性中的死亡,无非就是算术中的零。

〔法〕拉美特里《各派体系的提要》



我们因忧虑死亡而烦扰生活,因忧虑生活而烦扰死亡: 一个使我们痛苦,另一个叫我受惊。我们并不防备死亡,那是非常一瞬息间的事情。一刻钟的受难,毫不紧要,毫不损害,不值得特别的教诲。老实说,我们防备对死亡的准备。哲学规定我们应该一直把死亡放到我们眼前,在死亡降临之前就看到它考虑它,然后哲学又给我们规则和预防法,以便对死亡的预见与冥思不会为害于我们: 正如医生所为,他们使我们疾病缠身,以便可以在我们身上施展他们的药物和医术。

〔法〕蒙田《人生随笔



凡在世时就将死亡置之度外的人,往往虽死犹生。

〔法〕蒙田 《人生随笔》



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法〕蒙田 《随笔集》



道德赐给我们的最大祝福便是轻视死。

〔法〕蒙田 《随笔集》



最好的死亡是突如其来,莫能防止。

〔法〕蒙田 《随笔集》



我认为,人类之幸福在快乐的生存中而不在快乐的死亡中。

〔法〕蒙田 《人生随笔》



假如我害怕远离本土而客死他乡,假如我以为远离家园而死颇不适宜的话,我简直就不会走出法兰西; 我就不会无所畏惧地迈出我的教区。我感到死神总在扼住我的喉咙或揪我的后背,然而,我却具有另一种脾性。死在任何地方对我来说都一样。不过,要是让我选择的话,我想我会宁可死在马背上而不是床上,宁愿离开家园,远离亲友

〔法〕蒙田 《人生随笔》



我不打算在临死的举止中证明和表现自己的坚贞。我该是为谁这样做呢?我因为名誉而享有的一切权利和利益,届时都将中止。我满足于静静地、单独地死去,只有我自己,符合我退隐的私生活。这恰与罗马人的迷信相反,他们认为一个人要是没有说话就死去,要是没有至亲来合拢他双目,他就不是幸福的人。我完全应该使自己舒适,而不必去安慰他人; 我头脑里的想法足够了,不必再增加新的;我忙的事情够多了,不用再去找事。这种事在社会中不合流,这是单个人的行为。让我们在朋友中生活和欢愉,让我们到陌生人中间去发牢骚和死亡。

〔法〕蒙田 《人生随笔》



一个人可以用习惯支持自己抵御痛苦和耻辱之类变故。但对于死,我们却只能经历一次,而且人人来到它面前时都是生手

〔法〕蒙田《散文集·熟能生巧》



死亡破坏我所做的一切。我的所见所闻,我的饮食,以及我所爱的一切,像皎洁月光,灿烂的朝霞,美丽的河川还有仲夏沁人心脾的晚,统统都被它破坏了!

〔法〕莫泊桑《漂亮朋友》



生命中有这样的时刻,死神离我们那么近,从我们身边轻轻擦过,他的气息使我们的心都感到冰凉了。

〔法〕莫泊桑《一生》



等到黑暗的门半开着的时刻,相信神是困难的,不信神是不可能的。人类所奉行的各种雏型的宗教,无论多么不完善,即使他们的信仰是模糊的,他们的教义内容和对永恒的看法也不相符合,可是到了临终的时刻,灵魂也会哆嗦起来。生命结束之后,出现了另一世界。这种思想使临终的人受到很大压力。临终就是期限到了,在这个致命时刻,人会感觉到有一个模糊的责任压在自己身上,过去的事情使未来的事情变得复杂起来。过去复活了,而且走进将来里去。已知的事物变成了深渊,未知的事物也变成了深渊,第一个深渊里有一生的罪恶,第二个深渊里有对将来的等待,这两个深渊的反光互相混杂起来。使临终的人害怕的,就是这两个深渊的混杂。

〔法〕果《笑面人》



死只是属于上帝的,人有什么权力过问那件未被认识的事呢?

〔法〕雨果《悲惨世界》



人在临终时所理解的东西,正如人在闪电中所看见的东西一样,起初是一切,接着是空虚。人看见了,又看不见了。等到死亡以后,眼睛才能重新睁开,临终时的闪电就变成了太阳

〔法〕雨果《笑面人》



没有远见的,他不知道生命的价值,所以也就不怕丢失他的生命; 智者可以看到更贵重的财富,所以他宁愿要那种财富而不要生命。只有不求甚解和假聪明的人才使我们只看到死,而看不到死以后的情景,因而使我们把死看作是最大的痛苦。在明智的人看来,正是因为必然要死,所以才有理由忍受生活中的痛苦。如果我们不相信人生终究要一死的话,我们就要花太多的代价去保存它的。

〔法〕卢梭《爱弥儿》



死是安慰者,凡经它结合起来的就再不会拆散了。

〔法〕阿·德·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



任何一个走向死亡的人,都是非常紧张的。

〔法〕阿·德·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



如果一位朋友的死亡使我眼看着自己的死亡,我的友谊就是一种瞻前顾后的友谊。

〔法〕狄德罗《哲学思想家》



你们也不应当被这种宗教所告诉你们的关于地狱可怕的痛苦的无谓的恐惧所吓倒,其实这种地狱并不存在。我对你们说明白这些,为的是让你们的理智清明心情平静地摆脱这些恐惧。一切讲说天堂美妙和地狱可怕的话都是虚无缥缈神话。我们死后固然不可能期望得到好的东西,但也不必耽心不好的东西。因此,你们应该明智地利用时间,好好地生活,如有可能,要适度地、平静地、快乐地享受生活中的福利和自己的劳动果实: 这就是你们所能做到的最好的事情。因为死就是生命的终止,同时也就是人们对祸福的各种认识和各种感觉的极限。

〔法〕梅叶《遗书》第1卷



她之所以死,是因为在她这年龄就有了一个真正母亲的理智,而她的娇嫩狭小的心胸,还容不下这么大的慈母之爱呢。

〔法〕左拉《小酒店》



人类痛苦地经历茫然无所从的感觉。于是逃避自由,逃避自我本位,宁愿将自己迷失埋没在宇宙整体之中心。这就是人类宇宙性的、泛神论的梦之基本来源;也就是人们渴求遗忘、睡眠、狂喜、死亡之原因。一个人永远无法废除自我,但至少他要将自我固体化,稳定成形。当别人凝目注视他时,他特别感觉自己是固定之物。

〔法〕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



人生的本质就在于运动,安谧宁静就是死亡。



〔法〕帕斯卡尔 转引自《外国名言一千句》



不去想它,然后坦然接受——这是对待死亡最好的方法。

〔法〕帕斯卡尔 《思想录》



在哲学意义上对于生命的轻蔑,并不能保证你有勇气面对死亡。



〔法〕居斯塔夫·瓦珀罗



我们无法了解最后一条恐龙曾有过什么想法,但我们可以断定那不会是真知灼见。难以想象最后一个人会有歌德的头脑,他会死去,人类的进步就此踏上了最后一级阶梯。



〔法〕阿纳托尔·法朗士

玫瑰花下》



临死的人照例有种幻觉,使他们碰到一样抓住一样,像火烧的时候抢救贵重的东西。

〔法〕巴尔扎克《邦斯舅舅》



死亡,即使最坏的人的死亡,都会呈现出一种神秘和庄严的气氛,足以引起有宗教信仰的人的尊敬和沉默。

〔法〕乔治·桑《安吉堡的磨工》



对不幸的人来说,死亡一点也不可怕!

〔法〕拉辛《费德尔》



死或许是一种刑罚,但并不就等于赎罪

〔法〕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收回了的死并不仅仅总是停留在人类的水平上,它变成为我的死; 在自我内在化时,它自我个体化了;再也不是巨大的不可知之物限制人类,而是我的个人生命的现象把这种生命变成了单一的生命,也就是说一种再也不会重新开始的生命,人们在其中永不恢复其活动。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



如果我们生命的意义变成了等死,事实上,死在突然到来时,就只能在生命上盖上自己的印记。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



如果死被描述为我的死,我便能够等待它: 这是一种个性化了的和被区分开了的可能性。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



死并不是我的不再实现在世的在场的可能性,而是在我的诸可能性之外的我的诸可能的一种总是可能的虚无化。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



如果死不是我们的存在的自由决定的,那么它便不能决定我们的生命。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



我们随时都有可能在我们完成我们的任务之前死去,或者相反在完成任务之后继续幸存。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



死亡的本义恰恰就是: 它总是能提前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个日子里突然出现在等待着它的人们面前。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



如果人们认为死最终的和主观的可能性不只与自为有关的结局,那么很明显,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替我去死。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



人们能等待一种特殊的死,而不能等待死本身。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



应该明确的是死的荒谬性。在这种意义上说,所有想把它看作一种旋律的结尾的最终的和弦的企图都应当严格地被排除。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



在使死内在化时,它为我们自己构思的谋划服务;通过自我内在化,我们的自由表面的限制被自由收回了。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



每个人的结束都与其生命相似,因为一个个别的生命已是对这个结束的准备。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



死的存在本身在我们自己的生命中为了他人的利益完全将我们异化了。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



死去了的生命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由他人作为保管者的生命。

〔法〕萨特 《存在与虚无》



在真正的人类生存条件下,在10岁、30岁、50岁或70岁时的病死与生命得到实现之后的 “自然”死亡之间的差别,很可能是一种值得竭尽全部本能能量予以争取的差别。对文明提出巨大控告的,不是那些死亡的人,而是那些在他们必须死亡和希望死亡之前就已过早地死去的人,那些痛苦地死去的人。他们也证明了人类负有的不可救赎的罪恶。他们的死亡使人们痛苦地意识到,这种死不是必然的,它完全可以避免。它将动用压抑性秩序的所有机构和价值标准来平复对这种罪恶而产生的内疚感。于是,死亡本能与负罪感之间的深刻联系再次突出起来了。死亡本能的,或确切地说,死亡本能的社会功能的最广泛的表现之一也许是对死亡和疾病这个事实的“职业上的默认”。在一种压抑性文明中,死亡本身也成了一种压抑的工具。不管人们把死亡作为永恒的威胁而忧心忡忡,还是把它作为最高的牺牲来加以颂扬,或者把它作为一种不可改变的命运而加以接受,教人们默认死亡,都会将某种弃权的因素一开始就引入生命之中,这种弃权的因素就是屈从。这种因素抑制了 “乌托邦”的努力。现存权力与死亡极其类似,因为死亡是不自由和战败的象征。

〔德〕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



死本身不是别的,而是生命的最后的表露,完成了的生命。人在死的时候,“呼出自己的灵魂”,但在生的时候也一样,其差别只是死的活动是断气。

〔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



一切痛苦与一切痛感的肯定的结局都是死亡; 在自然的人常常视为罪过的那一切事情中,死亡对我说来是微不足道的。我根本不会对我自己死亡,而只会对别人,对那些依然留下来的、我脱离其结合的人们死亡; 对我自己而言,死亡之时就是一种崭新的、更壮丽的生命诞生之时。

〔德〕费希特《人的使命》第3卷



或者,只要你观察生命,你马上就会看到死亡; 但是再仔细观察,你就会看到死亡不是死亡:“废墟中产生新的生命”。世界本是永恒的生命,它不知有死。如果说死亡在生活,那是一句矛盾的话; 但是这矛盾是可以解决的,只要认识到: 生与死之间的差异不管多么大,终究不过是形式上的差异,它也像其他差异一样被无尽的宇宙生命压低为相对的、微不足道的差异。

〔德〕狄慈根《论逻辑书简》第1集



在生存中,必定就有死的存在。

〔德〕哈特曼·亚威《可怜的海恩奇》



我们哀悼死者,与其说是为无法唤回他们的生命而悲哀,毋宁说是为无法产生唤回的愿望而悲哀。

〔德〕托马斯·曼《魔山》



报凶讯者自以为十分重要,他的感情——甚至违背一切理智——使他成了死亡王国的信使。



〔德〕沃尔特·本耶明《单行道



而且已经在圣经中用许多话安慰我们,告诉我们说:“他在急难中,我们要与他同在,我要搭救他”—— 《诗篇》九十一篇。同样《诗篇》三十四篇说:“主靠近受苦的人,他要拯救他们。”

好像这还不够似的,所以他把他独一的爱子耶稣基督,我们的主给了我们作强有力的榜样,当安息日基督整天在坟墓里安息,停止他所有的工作,作了第一个成全这条诫命的,其实他自己对此并无需要,而只是为要安慰我们,叫我们在一切痛苦和死亡中也可以安静,有平安。既然基督在这安息之后复活了,从此他只在上帝里面活着,上帝在他里面活着,同样我们借着里面的亚当的死——这死只借着身体的死和埋葬才得以完成——也要被高举到上帝那里,叫上帝可以永远在我们里面活着工作着。在人里面有三部分,即理智、愿望、嫌恶; 由这三部分发出人一切的行为。所以这三部分必须用三种训练,即用上帝的治理,我们自己的克制,别人所加的伤害来予以灭绝,并且它们必须在上帝面前止息,让上帝作成他的工。

〔德〕马丁·路德《论善功》



一旦一个人在死亡面前无所畏惧,那么一切都属于他。



〔俄〕托尔斯泰 转引自《托尔斯泰传》



知道为什么而死,问题就不同了。明白这一点的人,也就有了力量。要是你感到真理是在你那一边,你就会死得从容。英雄行为就是这样产生的。



〔俄〕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生物能混得过死。

〔俄〕屠格涅夫《美人梅奇河的卡西央》



人在生理上是要自然 “死亡”的,但是思想政治流派不会这样死亡。正像资产阶级在未被推翻以前不会死亡一样,受资产阶级培养和扶植的、代表同资产阶级结成联盟的知识分子和工人贵族的利益的那个流派,在没有被“消灭” 即被推翻以前,在它对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的一切影响没有被清除以前,它是不会死亡的。

〔俄〕列宁《法国社会党人的正直呼声》



如果我们把观测的照明灯转移到死亡的事实上,这个世界对我们将表现为一个巨大的停尸房。但是我们发现在生命的世界中关于死亡的思想很少占据我们的头脑,这并非因为它很少发生,而是因为它是生命的消极方面,正如不管事实上我们每秒钟都在眨眼睛,还是认为眼睛是睁着的。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永远不会把死亡看得很严重,在死亡面前它欢笑,舞蹈和游戏,它建设,贮藏并相爱。只有当我们把个别死亡的事实同生命整体分离时,我们才会看到它的空虚并变得沮丧。我们忘记了生命的整体,死亡只是它的一部分,就好像从显微镜中看一块布,它看起来像一张网,我们在想象中注视那些大的洞和碎片。但事实是,死亡并不是最终的现实,它看起来是黑暗,有如天空看上去是蓝色的,但死亡并不是变黑了的实体,正像天空并不在鸟的翅膀上留下它的蓝色一样。

〔印度〕泰戈尔《人生的亲证》



死亡流泉,使生的止水跳跃。

〔印度〕泰戈尔 《飞鸟集》



当你死的时候,你对于我以外的一切,算是死了,你算是从世界的万物里消失不见了。但却完全的重生在我忧愁里。我觉得我的生命完成了,男人与女人对于我永远成了一体。

〔印度〕泰戈尔《爱者之贻》



死亡隶属于生命,正与生一样。举足是走路,正如落足也是走路。

〔印度〕泰戈尔 《飞鸟集》



我们的自我像神的喜态一样是不灭的,因为神的欢喜是常往的、永恒的,这种永恒性也存在于我们人类之中,它使我们对死亡产生怀疑,甚至死亡成为事实不容怀疑时,当这种矛盾在我们身上得到调和时,我们就达到了在生死二元中存在和谐的真理。我们领悟到这种灵魂的生命,它的表现是有限的,而它的本性是无限的。在生命的历程中必须通过死亡之门才能实现这种无限。死亡是一元性的,其中不存在生命。但是生命是二元性的,它具有真实一样的外观,而死亡的那种外观是幻(Maya),它伴随着生命不可分离。我们的自我要生活着,必须通过不断地变化和成长的形态,可以把这种情况称为不断的死和不断的生的连续进行。当我们拒绝接受死亡时,当我们希望赋予自我以某些固定不变的形式时,当自我感觉到没有催促它向外萌发成长的推动力时,当他把自我的极限当成是终结并照此行动时,实际上是在追逐死亡。于是出现了我们的导师对这种死亡称为死,不是称为寂灭,而是称为永生。它是在晨光中熄灭的灯,不是太阳的熄灭,实际上是要求我们有意识地去实现在我们本性当中深藏内心的愿望。

〔印度〕泰戈尔《人生的亲证》



当我刚跨过此生的门槛的时候,我并没有发觉。

是什么力量使我在这无边的神秘中开放,像一朵嫩蕊,中夜在森林里开花!

早起我看到光明,我立时觉得在这世界里我不是一个生人,那不可思议,不可名状,已以我自己母亲的形象,把我抱在怀里。

就是这样,在死亡里,这同一的不可知者又要以我熟识的面目出现。因为我爱今生,我知道我也会一样地爱死亡。

当母亲从婴儿口中拿开右乳的时候,他就啼哭,但他立刻又从左乳得到了安慰。

〔印度〕泰戈尔《吉擅迦利》



我们当亲爱的人死了之后,往往在一段时间有一种特殊的梦,将这个人已死的事实和自己要他复生的愿望互相调和。有时死者入梦,虽死犹生,因为梦者不知道他已死,好像只有知道之后,他才算真死; 有时他似乎半死半活,而每种情境都有特殊的标记。这些梦不能说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复活一事在梦里和在神仙故事里同样是可以允许的,特别在神仙故事中,复活是常有的事。

〔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第2编



如果别人对自己不坏,文明人是不会谈论甚至想到别人死亡的,除非他是一个以同死亡打交道为职业的医生、律师或者类似的人。如果他人之死会给自己带来自由、金钱、地位方面的好处,文明人更不会谈论这人之死。当然,我们对死亡的这种敏感仍无力捉住死神之手。当死神之手落下之时,我们在感情上会受到震动,仿佛我们完全被希望之破灭打垮了。于是,我们习惯暴露了我们修正死的含义的努力,将必然性修改为偶然性。大量人同时死去对我们来说特别可怕。我们对死者本人采取了一种特殊态度,就像是向一个完成了特别困难任务的人表达出敬意一样。我们对死者的评价往往也是扬长避短,提出这样的要求Demorulsnilni-sibene (对于死者宜隐恶扬善)。因而无论在悼词中还是在墓碑上,只写下对怀念死者有利的话语,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了。死者已不需什么尊敬,但在我们看来,对死者的尊敬比对真理的尊敬更为可贵,甚至胜过对生者的尊敬。

〔奥地利〕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



假若寿数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则死亡对我来说是丝毫谈不上损益的。

〔阿拉伯〕《一千零一夜》



世间只有死亡无法补救,只有坏性格无从矫正,只有命运不可抵御。

〔阿拉伯〕《一千零一夜》



死亡足以使你惊奇、深省

失去生命的人和我们并不隔绝。

人的一生仅仅是人生旅途上的一段行程,

灾难,祸患都汇集在它的埠头。

〔阿拉伯〕《一千零一夜》



你们不要自杀,真主确是怜恤你们的。谁为过分和不义而犯此严禁,我要把谁投入火狱,这对于真主是容易的。

〔阿拉伯〕《古兰经》



人人都要尝死的滋味。在复活日,你们才得享受你们的完全的报酬。谁得远离火狱,而入乐园,谁已成功。今世的生活,只是虚幻的享受。

〔阿拉伯〕《古兰经》



一个自由人思考得最少的就是死,他的智慧是对于生而不是对于死的沉思。

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



自知是正直的人并不怕人按一个罪犯把自己处死,不怕受惩罚; 他的心中没有因做了丢脸的事而起的那种恼悔。他认为为正义而死不是惩罚,而是一种光荣,为自由而死是一种荣耀。

〔荷兰〕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



我看见一个有钱人的儿子坐在他父亲坟前,和一个穷人的儿子展开辩论,他说:“我父亲的坟是花岗石修建的,墓碑上镌着金字,地上铺着大理石,还嵌着花砖; 你父亲的坟,只不过三五块砖头,一两捧黄土,还有什么呢?”穷人的儿子说:“算了吧!你父亲被压在这样重的石头底下,如何能够翻身,我的父亲早就升天了!”先知曾说: “穷人一死便是安息。”

驴子如果驮得不重,

走起路来才轻松。

穷人受过饥饿的苦痛,

走进死亡的门时脚步轻松,富人一生享受幸福,

离开时就会感到分外痛苦。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一个新从狱里出来的俘虏,总比陷身囹圄的帝王幸福得多。

〔波斯〕萨迪《蔷薇园》



这两件事是不会有的: 获得食物超过上天的定量;死于主所规定的寿限之前。

无论叹息抱怨或是感谢苍天,

你的厄运都不会有所改变。

天使即然要呼风唤雨,

寡妇灯笼他决不顾念

或许继续燃烧,或许将被吹熄。

〔波斯〕 萨迪《蔷薇园》



耻辱地活着不如光荣地死去。

〔波斯〕萨迪《蔷薇园》



人生的苦事,是要逃避人性使我们遭受的某些可怕灾难——死亡,饥饿,疾病,疲劳,孤独,侮辱等等。这些灾难幽灵似的躲在每一道德禁令的后面,其实良心的责备就是慑于这些灾难的威严; 一颗深受感动的心灵,相形之下,就不禁感到寻乐是极其无聊,也不禁感到纵情娱乐、爱恶无常的生活必然会不知不觉间陷入丧身的危险。然而,自从人类社会摆脱了早期的环境压迫,颇能安然防御主要灾害以来,道德便日渐松弛。此后,生活将采取的方式,就不一定听命于道德权力,而是取决于种族的天才、时机的偶合、个别人物的情趣和才智了。义务的统治让位于自由的统治; 法律和约据让位于仁德的赦免。

〔西班牙〕桑塔亚那《美感》卷1



生和死都无法治,只有享受两者之间的间歇。



〔西班牙〕桑塔亚那 转引自 《格言精粹》



至死方休,那就是整个人生。



〔西班牙〕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



我死的时候,不过死了一个过去。

〔阿根廷〕博尔赫斯《怀念安赫利卡》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春秋)老聃《老子·七十六章》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 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

(战国)庄子《庄子·齐物论》



生者,理之必终者也。终者不得不终,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而欲恒其生,画其终,惑于数也。

(战国)列御寇《列子·天瑞篇》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 “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 “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 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 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 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战国)庄周《庄子·至乐》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战国)屈原楚辞·九歌·国殇



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

(战国)荀况《荀子·礼论》



故死之为道也,不饰则恶,恶则不哀;迩则远,玩则厌,厌则忘,忘则不敬。

(战国) 荀况 《荀子·礼论》



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汉) 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四解》



人情说其所苦即乐。失其所乐则哀。故知生之乐。必知死之哀。

(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以死生为昼夜

(汉)刘安《淮南子·俶真训》



吾生也有七尺之形。吾死也有一棺之土。吾生之比于有形之类。犹吾死之沦于无形之中也。然则吾生也物不以益众。吾死也土不以加厚。吾又安知所喜憎利害其间者乎。

(汉)刘安《淮南子·精神训》



陈庄子死,赴于鲁。鲁人欲无哭。缪公召县子而问焉。县子曰:“古之大夫束修之问不出竟。虽欲哭之,安得而哭之?今之大夫交政于中国,虽欲无哭,焉得而弗哭?且臣闻之:哭有二道:有爱而哭之,有畏而哭之。”公曰: “然。然而如之何而可?”县子曰: “请哭诸异姓之庙。”于是与哭诸县氏。

(汉)戴圣《礼记·檀弓上》



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 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为也。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斲,琴瑟张而不平,竽笙备而不和。有钟磬而无虡虚。其曰明器,神明之也。

(汉)戴圣《礼记·檀弓上》



朝与仁人生,夕死复何求?

(晋)陶渊明《泳贫十七首》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晋)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



人生实难,死之如何?

(晋) 陶渊明《自祭文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晋)陶渊明《饮酒十二首》



夫生不可不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 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第十五》



山水一逝,不复再还; 手足一断,无因重连。惟吾与尔,其苦亦然! 黄墟白日,相见无缘

(唐) 白居易 《祭小弟文》



悲来乎,悲来乎! 天虽长,地虽久,金玉满堂应不守。富贵百年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孤猿作啼坟上月,且须一尽杯中酒。

(唐)李白悲歌行》



不可死而死是轻其生,非孝也; 可死而不死,是重其死,非忠也。

(唐) 李白 《比干碑》



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十六》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宋) 苏轼 《陌上花三首》



俭葬,古人之美节; 侈葬,古人之恶名。

(宋)欧阳修《论葬荆王札子》



盛必有衰而生必有死,物之常理也。

(宋)欧阳修《祭蔡端明文



逸豫可以亡身。

(宋) 欧阳修《伶官传序》



上堂:“大凡穷生死根源,直须明取自家一片田地。教伊去处分明,然后临机应用,不失其宜。只如锋芒兆之前,都无是个非个。瞥尔爆动,便有五行金土相生相尅,胡来汉现,四姓杂居。各任方隅,是非锋起。致使玄黄不辨,水乳不分,疾在膏肓,难为救疗。若不当阳晓示,穷子无以知归。欲得大用现前,便可顿忘诸见。诸见既尽,昬雾不生。大智洞然,更非他物。珍重!”

(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7



忙时不乱性,须闲处心神养得清; 死时不动心,须生时事物看得破。

(明) 洪应明《菜根谭》



臣知言出必死,而自比于牛之一毛,生既无益,死亦何损。秉笔流涕,心与世辞。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5回



只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太重,不问当死不当死,定要宛转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却丢去了。忍心害理,何者不为。若违了天理,便与禽兽无异,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过做了百千年的禽兽,学者要于此等处看得明白,比干、龙逄只为他看得分明,所以能成就得他的人。

(明) 王守仁《阳明全书》卷3



嗟乎! 人无奈死于安乐,不知心无心之真心,故忧患疾病为生死之药。生死不二,则荣辱得失何足以二? 瞑眩之几,在乎终食,极乎颠沛,而造次为尤细,此圣人之勘生死也。谁倾轧我?谁割刃我?颉敔捼莎, 非我之恩人乎?人生不觏忧患,不遇疾病,则一隙蜗涎,皆安乐槨也。是故以儵忽之机煅之,儵忽即造次之电拂也,不能转变即生死矣。果然撩起便行,又何牵绊相干涉耶?

(明)方以智《东西均·生死格》



老子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有生必死,则下地呱呱即薨里胔骼矣; 况两斧伐枯,赴焰而舐刀乎?有成必坏,则轮奂通馺娑即荆棘麋鹿矣; 况阿房、迷楼之浚膏摧拍乎?人乐我苦,人苦我乐,人逸我劳,人遽我闲,何须再计?无奈人之几于几沉浮,恭然疲曳,亡太多,存亦亡; 昏太多,明亦昏耳。

(明)方以智《东西均·三徵》



故死生对立,一正一反,亦可谓之以死合生。惟其死中有生,生能合于死,故得死后有不朽。

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略论中国哲学》



说到死,确是一桩寂寞的事。在不相信宗教的人,那种寂寞之感是没法解除的,不过程度上有深浅而已。然而这只就活人想到死而言。在死者,脑子里的血管破裂了,生命就此完结,整个躯体将渐渐化为泥土,那是无所谓寂寞不寂寞的。至于哀伤感云云也全是活人的事。死者有什么悲哀伤感呢?他早已跳出了自然赋予人类的思想感情的范式了。

叶圣陶《济之先生逝世

我常想,生不知所从来,死不知何处去,生非甘心,死非情愿,所谓人生只是生死之间短短的一橛。

梁实秋《梁实秋散文第1集·了生死》



死是全部的生物必须经过的最后一重门,但是我们人类——尤其是中国人——仿佛对死这一件事情,来得特别的怕,因而在新年里,在喜庆场等地方,大家都不敢提到这一个字,以为不吉。其实我们人类是时时刻刻,日日年年,在那里死下去的,今日之我,并非昨日之我,一刻前之我,当然不是现在的一刻之我了。死,怕它干吗?

郁达夫《说死以及自杀情死之类》



自杀的原因不一,所以自杀者的类别也不同: 有因犯了罪恶愧悔而自杀的,有因劳饿所迫而自杀的,有因失恋而自杀的,有因殉情而自杀的,有因家庭不和而自杀的,有因考试落第而自杀的,有因社会政治不良而自杀的,有因职务上不能如意执行而自杀的,有因神经失常而自杀的,有因避病苦而自杀的,有因哲学上对于人生起了烦闷怀疑而自杀的,有因坚持自己的主义信仰保全自己的人格名誉而自杀的,有因宗教上的迷信而自杀的,有因外界自然的诱引,或受他人的暗示(模仿)而偶然自杀的。这些样的自杀,个别的原因虽然不同,而时代文明与社会制度的缺陷,实在是他们的根本原因,共同原因。社会制度若是没有经济上的不平,不会发生因穷饿而自杀的人。社会制度若是不迫人犯罪,不会发生因愧悔而自杀的人。若是婚姻制度没有弊病,不会发生因失恋殉情而自杀的人。若是家庭制度是解放个性的精神,不会发生因家庭不和而自杀的人。若是学校制度、教育制度没有缺陷,不会发生考试落第、或因课业过劳患神经病而自杀的青年。若是政治制度明良,不会有因愤世,或因不能自由执行职务而自杀的人。

李大钊 《李大钊文集·青年厌世自杀问题》



自古忠臣殉国烈女殉夫,临危尽节,芳烈千秋,此其忠肝义胆,固可歌可泣,有足称者。然人见忠臣之殉国之难,而忠臣之所以殉其国也不难; 人见烈女之殉夫也难,而烈女之所以殉其夫也不难。盖忠臣烈女之所望于其国于其夫者,至垦且厚,举其毕生之希望既寄于其国其夫,一旦国危夫死,天长地久,绵绵无尽,更无可望者,则其殉之以出于自裁,其精神上实死,而愉快有甚于生而痛苦者焉。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原杀》



本来空虚、黑暗,本来没有价值的自杀,但是我们要注意的,这不算是社会杀了他,算是思想杀了他呵! 忠节大义的思想固然能够杀人,空观、悲观、怀疑的思想也能够杀人呵! 主张新思潮运动的人要注意呵! 要把新思潮洗刷社会底黑暗,别把新思潮杀光明的个人加增黑暗呵!

陈独秀 《自杀论·思想变动与青年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