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之趾

Ctrl+D 收藏本站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此诗采用了典型的“兴”的手法: 麟的“趾”、“定”、“角”不知与“公”的 儿子、姓氏、家族有何比喻关系?“趾”与“角”并不难解,“定”是什么?朱 熹解为“额也”,不知从何说起,大约是为了解得体面些罢。若诚心与朱 先生开个玩笑,将“定”释为“腚也”,文理上也非不通,看来此处是为了 借其定韵,引带下句易于联接而发,非常符合“起兴”的典型作用
        朱熹先生解释“振振”为“仁厚”貌,与麟之趾、定、角联系在一起, 就演绎出“麟性仁厚,故其趾亦仁厚”的逻辑,简直不知所云。朱熹先生 说麟是“麋身牛尾蹄”的三不象,用“仁厚”来形容马蹄,来比喻“后妃 之德”,显然不伦不类。倒不如照搬他老人家在“周南·螽斯”一诗中对 “振振”的解释:“振振,盛貌”来得恰当。
        “于嗟”作为感叹词,与后世常用的“呜呼”差不多。这种句式后人也 多有袭用,如杜甫咏马句“呜手健步无由骋”即此例。
        “麟”为何物?今人有许多考据,但见仁见智而已,到底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麒麟”即是长颈鹿的缩影,但世传麒麟的形象却引申不出长颈 鹿那引人注目的长脖子。对此又有分说,认为这是由于中国传统绘画手 法极似现代机械制图的原则,例如“散点透视”即为“正投影”之滥觞,以 白描勾勒为主的线造型更与机械制图的线条抽象异曲同工。因此倘若古 人画长颈鹿时,宥于脖子太长,照比例搬上画面,须缩小身躯及头角的 尺寸,使人看不清晰,于是古人焉能想不出类如机械制图中画长轴时的 约缩省略之法? 长颈鹿的脖子中间好长一段恰如长轴一般没有多大变 化,未尝不可截断一段以突出其余,而省略与突出并用又正好是中国画 常见的表现手法。想来古人画卷中对麒麟脖子的处理或许真有两道隔断 省略线亦未可知,说不定还是后人翻版复制时粗心大意而弄丢了呢。如 此说法又因华夏至今未有长颈出土,更乏其它文字材料佐证,因而终归 于无稽。莫非是周人时非洲属国进贡来的?有人这样联想
        然而“麟”作为古代氏族的一种图腾的说法是能够成立的。中国的图 腾往往不是单纯的形象,氏族的兼并使其它图腾的形象也附骥在原来的 图腾中,使之具有了地图的功能,但却是经过神化加工的血缘图。也许 正象龙一样,分明是以“麟”、“蛇”、“蜥蜴”、“鳄鱼”等等为图腾的氏族重 新组合而产生的新的图腾。
        在古人心目中,“麟”的出现象征着天降祥瑞,意味着要有圣人出 世,这一说法从孔子到韩愈都深信不疑,而且据说孔子就瞧见过“麟”的 出现,并为之感叹再三
        参考这些因素,本诗就容易理解得多了。它也许流传于以麟为图腾 的氏族中,而这一氏族又可能是以麇、牛、马为图腾的氏族合并而成, 因此才有了朱熹先生说的“麇身牛尾马”三种特征。这也许是一首献给氏 族祭坛的赞歌,或者是祈祷祖宗福佑的祷辞,最后被流传记载下来。如 果此说无误,则该诗的产生流传之地周南一带,显然就曾养育过一代又 一代的“麟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