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

Ctrl+D 收藏本站

     清人在彭。清邑军队守彭庄,


驷介旁旁。驷披甲真强壮。


二矛重英,两矛装饰重缨络,


河上乎翱翔。河边闲游多欢畅。



清人在消。清邑军队守在消,


驷介麃麃。驷马披甲威骄。


二矛重乔,两矛装饰野鸡毛,


河上乎逍遥。河边闲逛多逍遥。



清人在轴,清邑军队守在轴,


驷介陶陶。驷马披甲如风跑。


左旋右抽。身子左转右抽刀,


中军作好⑨。将军练武姿态好。


(采用程俊英译诗)



[注释] ①清:郑国邑名。清人,清邑之人。此指高克统率的清邑兵众。彭、消、轴:均为卫国边境邑名,在黄河北岸。②驷:四马。每辆兵车用马四匹。介:甲衣。驷介,四马披甲。旁旁:“騯騯”的假借字,强壮的样子。③二矛:建于兵车上的武器,长 二丈,一枝击刺,一枝备用。重(chong):重叠。英:矛上的饰物,用染红的毛羽制成。④翱翔:犹“逍遥”,悠闲自得的样子。⑤麃(piao)麃:英武的样子。⑥乔:“ ”的假借字,野鸡的一种。 矛上以 羽作饰物。 ⑦陶陶:“騊騊”的假借字,马疾驰的样子。⑧左旋:左手麾旗指挥。抽:《说文》引《诗》作“搯”,抽刃以击刺。⑨中军:“军中”的倒文。作:故意做作。好:容好,指英武的姿容。



[赏析] 郑国大夫高克好利而不顾其君,郑文公厌恶他,想将他逐出朝廷而未得适宜借口。公元前660年12月,狄人入侵卫国。卫在河北,郑在河南,两国毗邻,一衣带水。郑文公恐狄人渡河侵郑,遂令高克率清邑之兵进驻黄河北岸卫国边境防御。文公此举表面上是出师救卫,骨子里是借机以遂其逐出高克的阴私。所以当狄人退走以后,仍久久不召回高克。清邑之师滞留边境,无所事事,军纪败,终于溃散。高克则逃奔陈国避难。郑国诗人认为郑文公与高克的所作所为是危国亡师之本,因此而赋《清人》。


本诗凡三章,每章四句,用赋体写成。第一章写清邑军人在彭地的军容风纪。驾车的驷马身披铠甲,盛多而健壮,建立在兵车上的两枝长矛装饰着两重红缨,鲜艳夺目。然而将士们百无聊赖,驾着兵车在河滨任意驰驱打发时光。第二章写清邑军伍屯驻消地的军容风纪。驾车的驷马铠甲在身,威武雄骏,树立在兵车上的两枝长矛再加缀上野鸡毛,美丽无比。然而将士们闲散无事,乘驾上兵车在河滩上逍遥取乐。第三章写清邑将士在轴邑的军容风纪。披甲的驷马拉着兵车,浩浩荡荡地奔跑不息。主帅秉驾戎车率领部下游乐,你看他左手麾旗指挥进退,右手拔出刀刃模拟击刺,俨然一副身手不凡的姿态。


本诗写于清邑之师溃散之后,但诗中描叙的却是将溃未溃之时的情景。一、二两章的中间两句描写驷介、二矛的威武、光鲜,可谓兵强马壮、装备精良。然而这样的兵众 一不抗狄救卫,二不严阵守边,却整天在黄河之滨游乐戏耍。诗人并未对高克之流直言斥责,而只是客观地展现“清人”闲散无聊的状况,其讽刺之意自现。尤其是一、二两章第四句中的那个“乎”字,摇曳多姿,意味十足。


诗人在每章首句点出“清人”的驻地,由彭而消,由消而轴,所到之处无不翱翔逍遥游荡嬉乐,军纪败坏无可收拾。如果说一、二章用“翱翔”、“逍遥”刻画清人的闲散无聊还比较抽象的话,那么通过第三章三、四两句的具象描绘,则将全盘写活。原来高克不仅在轴地“左旋右抽,中军作好”,在彭、在消也同样如此嬉耍啊! 前人称赞“结二句摹写翱翔逍遥,有绘水绘风手段”,是深得个中滋味的。


春秋》就此役发表评论:“郑弃其师。”读了《清人》,我们对此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高克领兵无方,固然应受谴责,而郑文公命将不当,也难逃其咎。《诗序》认为《清人》一诗的主旨是“刺文公”,原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