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Ctrl+D 收藏本站

【注释】

选自汉·王粲《登楼赋》。

挟:带。

漳:漳水,发源湖北南漳蓬莱东南流经当阳,与沮水汇合,成为沮漳河,流至江陵入长江

通浦:两条河流相通交汇处。浦,大水有小口别通它水叫“浦”。

倚:靠。

曲沮:弯曲的沮水。沮,水名。源出湖北保康县西南,东南流经当阳,与漳水会合,经江陵县西境入长江。

长洲:水边长形的陆地。

背:背靠。

坟衍:土地高起为坟,广平为衍。

广陆:广袤的陆地。

临:面临。

皋隰:水边的高地和湿地。皋,水边高地。隰,低湿地。

沃流:可灌溉土地的流水。沃,美。

弥:尽头。

陶牧:陶朱公葬地的郊外春秋时越国的范蠡帮助越王灭吴后隐居陶地(今山东曹县)经商,后称陶朱公。牧,郊外。

昭丘:春秋时楚昭王墓,在当阳县郊外。

华:同“”。

黍稷:泛指农作物。

盈:满,遍布。

畴:田野

信美:确实很美。

【赏析】

东汉末年,汉献帝西迁,王粲跟随至长安。因避董卓之乱,又离去长安,南下荆州,投靠了刘表。刘表因王粲体貌短小,未加重用。王粲郁郁不得志,乃登临当阳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城楼,以消解心中的忧闷。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意思是:(当阳境内)通入长江的清清漳水,倚着曲绕的长洲流去。背靠着广袤的陆地,面临着湿地的流水。北尽于陶朱公葬地的郊外,西连接着楚昭王的陵墓。花果覆盖着原野,农作物布满了田畴。荆州确实很美,但不是我的故乡,哪里值得我作短暂的停留呢!

汉末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劫持汉献帝和百官西迁长安,王粲父子亦被裹挟而去。长安在董卓的暴虐统治下,朝中人人自危。王粲有感于西京扰乱,于是南下荆州避难作者长期流落,到处漂泊,历经坎坷,如今寄身刘表处,仍然不得一展才华,因此登楼自遣,谁知却平添了如许惆怅,激起了流离怀乡愁绪

然而,作者没有直接以愁写愁,而是用了写乐景的笔触,极尽笔力,描绘眼前景物之美,山川之雄。特别是“华实蔽野,黍稷盈畴”一句,将夏秋之际漳、沮两岸一片丰穰的景象呈现了出来,令人向往。然而作者笔锋一转,叹息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语意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意思说,景色虽美,非我故土,只能激起我久客异乡,寄人篱下的人生感慨,生发出才能搁置、有志难伸的苦闷和彷徨。所以,从字面上看,字字在赞赏斯土之美,实际上却字字浸润着怀乡之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笔法,比一般游子思乡之情更为深沉和隽永,更能收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登楼赋》开了千百年登临抒怀的先河,不仅是王粲辞赋的代表性作品,也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南朝梁刘勰对之评价甚高,赞誉为“魏晋之赋首”(《文心雕龙·诠赋》)。而“仲宣楼”也成了表达离乡怀土之情的文学典故,被人们广泛称用。

后来,建业民谣有“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一语,喻指武昌再好,但非故乡,所以宁愿只饮建业的水,也不吃武昌的鱼。与王粲“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