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赏析】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对诗歌创作与诗歌鉴赏,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他说:
“夫学诗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意思说:要识别评价诗歌,首先必须提高诗歌艺术鉴赏力:一开始就要把路子摆正,立志向最优秀的前辈诗人学习;要以汉、魏、晋、盛唐的杰出诗人为师,而不能效仿开元、天宝以下诗人。
严羽提出的这个“识”,指对诗歌艺术的辨识能力,也即是指欣赏者的艺术欣赏能力。严羽认为,“识”的能力是学诗者(亦即欣赏者)首先必须具备的。要培养“识”的能力,必须阅读大量优秀诗歌。艺术对象的水平愈高,它所创造出来的懂得艺术的大众水平也愈高。如果作品艺术水平低下,就很难培养有高度艺术鉴赏能力的欣赏者。所以,必须了解哪些诗歌是最好的,哪些诗人是最优秀的,一开始就要把路子摆正,立志向最优秀的前辈诗人学习,即要向汉、魏、晋,特别是盛唐的杰出诗人学习,以李白、杜甫为中心,博取盛唐名家,对他们的诗加以理解、领会,“酝酿胸中”,以求彻底掌握,达到透彻之悟。这样才是正途,才会有所成就。而切不可以低劣平庸的诗人为榜样,否则误入歧途,愈走愈远,以致不可挽回。严羽还引用俗语:“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强调学习对象和立志高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应该肯定,严羽的这些见解是十分精到的。
严羽之后,多有以“识”论诗者。明代李东阳《沧州诗集序》谓:“必其识,足以知其奥,而才足以发之。”将“识”看作欣赏者能够对对象作出正确审美判断的主观条件。清代叶燮《原诗》也论到“识”,认为“识”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事物特征、规律,鉴别美丑善恶真假的主观条件,诗人只有具备“识”的能力,才能逞胆使才,抓住生活中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加以概括提炼,创作出优秀作品来。
但是,严羽只重视盛唐以前,由此提出从盛唐以前的诗歌中去培养“识”的能力。后来,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出,欣赏能力的培养,“学者当以博览为工”,就比严羽的观点更客观、更全面一些。袁枚认为,学习研究优秀作家作品是必要的,但还不够,还要善于鉴赏诗文作品,不仅要懂得韩愈的文章,会欣赏杜甫的诗,还要广泛地涉猎各种风格的作家作品,具有广博的知识,这样才能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