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trl+D 收藏本站

【注释】

选自《孟子·尽心下》。

书:指《尚书》。

【赏析】

《尚书·武成》篇在叙述周武王讨伐殷纣王的历史事件时,其中有一句“血流漂杵”的描写,孟子认为周武王是个极有仁德之心的人,讨伐纣王的战争不会杀人很多而血流漂杵,所以对这样的描写心存疑问。孟子说: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意思是:完全相信《尚书》,就不如没有《尚书》。

孟子对周武王讨伐纣王的战争并没有做过严格的考证,但是他却明确地提出“血流漂杵”的说法太夸张了,不符合事实。这是因为他深信,行仁义的圣王讨伐无道的暴君,顺乎民心,一定得到广大民众的大力支持,而暴君纣王一方,一定极端孤立,士兵无心恋战,一触即溃,所以这场战争不可能死那么多人。

孟子之所以敢于对儒家经书表示怀疑,是因为仁政理念使他建立起一种自信,在这种自信心理支撑下,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判断,因而对圣王有违仁德的描述产生怀疑,并否定了经典中的某些说法。这显示出,孟子一方面对圣王的教导深信不疑,一方面又不拘泥于经典上的辞句,而知道变通。这充分反映了孟子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由此而生出的批判与自主决断的精神

孟子这种灵活的态度以及治学上的独立思考精神,开启了疑经思潮的滥觞。后世儒学大师,不仅继续严格审视《尚书》的真实性,而且把怀疑的眼光指向了《周易》、《诗经》、《左传》等书,并在思想学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