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蒹葭

Ctrl+D 收藏本站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流)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此诗是后人认为最富于抒情味之诗,最富诗意

近代(六朝以下)的诗,渐渐做到不要讲解的地步;讲解则破其意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到了语言最精炼的地步(如陶渊明“结庐在人境”等诗,就已经如此)。唐人以下的诗,在文法上就更不能讲,要越是在文法上讲不通,才算好。陶诗不必讲而可以讲,但李贺、李商隐等人就从字面上不能讲,而其诗好。但后来流弊至讲不通,而且无好诗。李长吉、李义牺牲文字而有好诗,后人则只有牺牲而无代价。诗之“不必甚解”,乃起于相当晚的时期。至于《诗经》中的诗,却是“可求甚解”的。而且,还“必得求甚解”。但后人往往已养成以“不求甚解”之态度去读《诗经》中之诗,多少好诗遭到埋没呵!

《蒹葭》一诗可用“不求甚解”的态度去领略,但要求“甚解”,实不易。

“迴”、“游”(洄、流):旧注均不满人意。

“游”、“流”通用(如“上游”、“上流”)。 旧注以“溯”“游”同为动词。“游”:泅水也。逆流泅水过去,“溯游从之也”。“溯”,逆也。逆水洄流即“溯洄”。“溯游”指人之动作。“溯洄”指水之状态。这是旧注说法,但这不通。

我们以为,“游”:直流也;“洄”:迴流也。《尔雅·释水》:“湀辟,流川(通流)过辩,洄川(旋流)”(上注乃郭璞注):流、洄对举,可能《尔雅》根据的就是作“流”而非“游”的诗文。

“溯”:在陆地逆流往上游走,亦称“溯”。

“道阻且长”:“阻”,为水所阻也。

“洄”、“游”:皆指水流状态。

“苍苍”、“萋萋”、“采采”:同义,同指蒹葭鲜明的颜色,皆言草颜色青苍,三字一声之转。

“晞”:干。“已”:完。“为霜”:如霜。

“伊人”:“伊”,其也,第三人称。“伊人”者,“那人”也。这个解释在别的古书上少见,普通古书“伊”多作“他的”解。

“一方”:彼方。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跻”,高也。“右”,周也,而周即曲也,故“右”即“曲”。

“宛在水中央”:“宛”,蕴藏也,“宛”、“蕴”古通用。凡藏者则看不大清楚,隐隐若若。“音容宛在”,言人虽死而音容仿佛仍在也。

“蒹葭”:芦苇

“水中坻”、“水中沚”:“坻”、“沚”,水中岛也。

“从之”:“从”,踪也,追踪。“踪”,动词,训追。“踪”是主动的追,而“从”是被动的跟。这里应是主动的追。

“水之湄”、“水之涘”:湄、涘,边也,水之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