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作高山①,大王荒之②。
彼作矣③,文王康之④。
彼徂矣⑤,岐有夷之行⑥。
子孙保之。
【注释】①作:生。高山:指岐山。②大王:即“太王”。文王的祖父古公亶 父。荒:治理。杨树达《小学述林》:“荒谓之芜。垦治芜秽亦谓之荒。”③作:筑官 室。④康:安定。⑤徂(cú):往。⑥夷:平坦。行:道路。
【鉴赏】这是祭祀岐山之诗。
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境内。文王的祖父太王为避狄人侵扰,由豳 地始迁于岐山。太王迁岐之后,开辟土地,发展农业,建筑宫室,安顿百 姓,使周族得以发展。中经王季,再传至文王。文王受命,讨伐商之属国 崇国之后,自岐迁都于丰,周之势力从此日渐强大。由此看来,岐山实为 周族发祥之地,故后王祭祀岐山是完全可能的。
全诗一章七句。前三句写太王赖岐山以开基。“天作高山”,造语雄 俊。这“高山”似乎非自然形成,乃由上天造作。这不仅点明了祭祀的对 象,而且还含蓄地表明此山实由上天赐予周族,从而给岐山蒙上一层神秘 的色彩。“大王荒之”笔墨凝练。太王由豳迁岐,励精图治,开山创业,功 勋卓著。诗仅用一个“荒”字便将太王开创周族基业之功囊括无遗。“彼 作矣”是过渡之句。意思是说:“太王率领百姓营建宫室。”百姓定居,周 业已创,这就为周族的兴旺奠定了基础。中三句写文王赖岐山以致盛。 诗由“彼作矣”陡接“文王康之”,行文一波三折,跌宕顿挫。这是说百姓 已经定居,文王则能安定他们。正因如此,岐山之地有仁义之道,平坦而 易行,所以四方百姓无不向往而归附之。“彼徂矣”一句正生动地描绘出 了百姓归往岐山的兴旺景象。末句“子孙保之”诫勉后王永保周业,其意 深长。总之,此诗是写太王光前开基,文王裕后致盛,皆赖岐山之灵秀,祭 祀岐山之意于此可见。
此诗意境非常开阔。写地域之广,由豳地至岐山;写时间之久,由太 王及文王。在写法上,犹如高山瀑布,飞流直下,一气贯注。由太王“荒” 接入文王“康”;由文王“康”接入百姓“徂”;由百姓“徂”接人岐道“夷”, 诗意环环入扣,真可谓“峰峦起伏,绵亘万里,绝世奇文”。
《诗序》说是“祀先王先公”,这恐欠当。诗中只言“大王”“文王”,而 未及先公如后稷、公刘等,足证《序》说实非。朱熹《诗集传》说是“祀大王 之诗”,这也难成立。诗中“大王”“文王”并提,若是祭祀太王,绝无祭其 祖而并颂其孙、兼颂二君而可专指祭一君之理,可证朱氏之说也谬。方玉 润《诗经原始》说是“享岐山也”,诚有见地,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