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 谁昔然矣。
墓门有梅, 有鸮萃止。 夫也不良, 歌以讯之。 讯予不��, 颠倒思予。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但讽刺何人? 朱熹《诗集传》不详所指:“所 谓不良之人,亦不知其何所指也”。《毛诗序》则认为是讽刺陈佗的,它 说:“墓门,刺陈佗也,日日陈佗无良师傅,以至于不义,恶加万民 焉”。我们这里采用后者。陈佗是春秋时期陈国国君桓公之弟,他在桓 公病中杀死了太子免,并在桓公死后篡位,陈国因而大乱。
本诗共二章,每章六句。“墓门有棘,斧以斯之”二句以墓门旁的恶 木起兴,以引出诗人所要讽刺的恶人。“墓门”有二种解释,《诗集传》认 为是指墓道之门,且“凶僻之地,多生荆棘”; 另一种是具体指陈国的城 门。这二种讲法都可采用,但读者必须与下文提到的“梅”“棘”之辨相联 系来选择。“棘”指酸枣树,是古人心目中的恶木,“斯”,砍伐的意思。此 处用的是比兴手法,以恶木比恶人。陈国有陈佗之类的恶人,必须象砍 伐恶木一样将之清除掉。二句比兴之后,后面的句子便是直抒胸臆: 那 人(陈佗) 绝不是个好东西,陈国的百姓都谙知其恶劣的品行,但即使 知道,他也不会改邪归正,因为他的本性即恶。这四句诗态度鲜明,语 言坚定有力,嫉恶如仇溢于言表,这是出于对陈佗这个欺兄弑侄的暴君 的痛恨。《左传》记载,陈佗篡位后,“国人分散”,可知他的倒行逆施带 来了社会的动荡不安,百姓身罹乱难,背井离乡。失道寡助,丧失了民 心的陈佗在全国上下一片诅咒与漫骂声中,不久即被蔡国杀死。此诗便 是一位躬逢篡逆之乱的诗人写下的,它有如一份声讨无道统治者陈佗的 战斗檄文,字里行间充弥着强烈的战斗性。而且根据《列女传·陈辩女 传》记载,晋国大夫解君甫使宋,路过陈国的时候,曾调戏一陈国女 子,让她唱歌二段,女子所唱即此二章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广为传唱, 成了陈国百姓口头的“流行歌曲”,这恐怕与诗人所表现出的坚定立场、 鲜明的爱憎感情是分不开的。
第二章是形式上的复沓,内容虽与一章相同,但训斥奸佞的口气加 重了,仇视的情感也愈强烈。“墓门有梅,有鸮萃止”,“梅”可解作梅树, 但也有人认为“梅”是“棘”之误,因为后章的“梅树是高洁之木,与恶木 “棘”放在相应的位置上是不相称的。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前章 言棘,后章言梅,二木美恶,大小不相类,非取兴之恉”,并举出“梅” 之古字与“棘”字形相近作论据。联系上文看,若将“墓门”解作墓道之 门,此处则用“棘”字为好,这样则“凶僻之地”与恶木“棘”相应且均含比 兴之义; 若将“墓门”解为陈国之城门,此处则用“梅”为宜,这样此句只 是一般的起兴而不含比喻,比喻在后边的“鸮”上。“梅”树虽为高洁之 木,但有恶鸟“鸮”止息其上,作者以此比喻恶人陈佗在统治着陈国。古 人认为鸮是恶鸟,会带来灾难。诗人用歌诗怒斥这只恶鸮,但他却置之 不理,因为他是个颠倒黑白是非不分的湖涂虫。对于这类恶人,诗人的 言外之意是只有进行武装斗争,才能推翻他,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
本诗以强烈的爱国热情,犀利的语言怒斥了无道的统治者,可与历 史互相补充,是一首较好的政治讽刺诗。诗人以身遭乱离之人的独特视 角,观察现实,抒发感情,唱出了处在苦难之中的人民的思治之声,这 却是史家所难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