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棣

Ctrl+D 收藏本站

         常棣之华, 鄂不。 凡今之人, 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明,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 乐尔妻帑。 是究是图, 亶其然乎!

        在封建社会里,最高统治者为了争夺王位继承权,兄弟之间互相残 杀是并不鲜见的。一般的家庭或家族,兄弟之间的矛盾虽不象最高统治 层那样尖锐,但是兄弟之间的磨擦和争斗,也是时有发生的。这种磨擦 和争斗,常常足以使家庭内部关系紧张,家庭分裂,因此,我们的先人 们特别重视兄弟间的和睦。后来,这种观念更逐渐地演化为“孝弟”,成 了维护统治秩序的封建教条之一。《常棣》是一首宴请兄弟、劝勉兄弟 友爱的诗,全诗用兴、赋结合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假设了各种情 况,反复强调了兄弟之谊情同手足,这种情谊,远不是一般的友谊所能 代替的,劝勉人们,对于兄弟之谊,珍惜应不厌其多,损害是万不应当 的。
        关于本诗的写作,传统的看法大多认为是周公为悯管蔡之失道而作 的。管叔 (名鲜,受封于管),本是周武王之弟,蔡叔 (名度,受封于 蔡),也是周武王之弟。武王灭商之后,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管 叔和蔡叔不服气,杨言周公旦要不利于成王,他们和武庚一起发动叛 乱,后被周公平定。管叔被杀 (一说是自杀),蔡叔被放逐。人们又分 析说,管蔡叛乱,周公镇压了他们,兄弟之间不能和睦。周公担心天下 的人看见身处高位的人都是这个样子,因而起而效仿,整个社会上家族 关系就会普遍紧张起来,因此作《常棣》这首诗,强调兄弟不可不亲, 让人传唱,以使天下俗敦厚起来。到了后世,召穆公见其弟厉王不 贤,就又重述了这首诗,而且,后来重述过这首诗的人还有很多,这首 诗就几乎成了进行家教的重要教材了。也有人认为,《常棣》这首诗可 能写成于召穆公时代。
        朋友、兄弟、妻子,是许多诗中都写到过的,但是《常棣》写兄弟 之谊却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善于抓住平常生活中有特定意义的角度来 劝人和睦。在首章“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定下了全诗的主调之后,作者 就假设了种种情况: 在不可抗御的自然灾害面前,就会显出兄弟之谊多 么的宝贵了:“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威,畏的 意思。孔怀,很关心。隰,低湿之地。裒,聚集或减少,引申为自然变 化。) 作者说,在死亡的威协面前,兄弟之间定然是很关怀的,在高原 变成沼泽,巨大灾难降临的时候,兄弟之间会互相寻觅下落。作者认 为,在这种异乎寻常的灾难面前,兄弟之间的凝聚力,就充分地表现出 来了。如果说这种假设的情况太特殊了,还不足以唤起人们对兄弟之谊 的理解和珍惜,那么作者又从生活中遇到坎坷、危难的角度,来表现兄 弟之谊的不可或缺。常识告诉人们,坎坷、危难,在任何人的一生中, 几乎都是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的,作者提醒人们,在坎坷的情况下,虽然 有要好的朋友,或是他们要顾及到自己的利害关系,或是他们力所不能 及,对于遭到坎坷的你,只能“况也永叹” (况,增加。一说是语助 词),不能象兄弟那样一力相救。这样,就在坎坷面前,表现了兄弟之 间的亲合力。在《诗经》那个时代里,战争经常发生的,家族之间的 磨擦更是经常会有的,于是作者又选择了抵御外侮这个角度来表现兄弟 之间的同仇敌忾。诗中写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 无戎” (阋,争斗。务,侮。每,虽然。烝,长久。一说为发语词。 戎,帮助),作者指教人们说,兄弟之间在自己的家中虽然可能有争 吵,有不和的现象,但当外侮来临之时,却能同心抗暴; 那些平时的朋 友,却不会完全不顾自己的利害关系来帮助你。以上这些角度的选择, 应该说是有说服力的,也是容易起到劝勉引导的作用的,因为人们都会 知道,人生在世,谁也免不了会遇到坎坷,遇到灾难,谁也不能保证不 会同族外人发生矛盾或斗争。既然如此,不珍惜兄弟之谊怎么成呢!
        诗的第五章转换了角度,写到“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 不如友生” (生,语气词)。这里产生了极为矛盾的现象: 在危难时能够 互相救助的亲兄弟,在安宁时却会行同路人,疏远得不如一般朋友。应 该说,作者是谴责批评这种行为的。作者认为,你夫妻和美,你家庭 安乐,都是不能取代、更不能否定兄弟之谊的,因为当灾难、坎坷、外 侮来临时,这些都不能起到兄弟所能起的重要作用。全诗的尾句说“是 究是图,亶其然乎” (究、图,都是思考的意思。亶,确实。然这样), 真是发人深省,让人们在自己的回顾、思考中认清兄弟相亲这个根本道理
        善于在对比中抒发感情、表达主题,是《常棣》这首诗的又一特 点,对比的写法在《诗经》中比比皆是,这首诗可贵在对比的多层次与 多角度。诗中用祸乱、危难同安宁时进行对比,祸乱、危难之时,兄弟 之间能够“兄弟求矣”、“外御其务”,因为一个家族只是很小的社会单 位,遇到这种危难时,兄弟之间的遭遇应该说是共同的,人们从自身的 危难中不难体会到兄弟之间有如手与足一般的关系。可是在安宁时期, 却竟然“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在这样的对比中,令人信服地批评了后 者。诗中又用兄弟同朋友进行对比,把兄弟间在危难中的互相救援,同 朋友们在危难中只能“况也永叹”、“烝也无戎”两种情景、鲜明地摆在人 们的面前。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这是因为,一般说来,兄弟之间,大 的利益关系是一致的,生死苦乐,息息相关。而朋友之间,情况就要复 杂得多,远非那样单一了。当然,诗中也并无薄于朋友之意,作者的本 意是,兄弟之谊不笃,朋友之谊难敦,所以特别强调了兄弟之情。诗中 又用兄弟的内部磨擦同共同抵御外侮进行对比。在这一对比中,既指出 了内外有别的实际情况,又教育人们要本质地,或者说要在更深的层次 上认识兄弟之谊,从而更加珍惜它。此外,诗中还用妻子、家室的和乐 同兄弟之谊进行对比。夫妻和美,家室和顺,这是人们都很重视的,但 如果兄弟不和,行同路人,那么你那家室的和乐能够久长吗? 巨大危难 时怎么办?生活坎坷时谁来救助?外侮来临时,同谁一起去抵御?诗中 这样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收到的效果是多方面的,它丰富了诗歌 的内容,加强了诗的表现力,让人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或侧面,去观 察,去思考,去比较,去认识。因此,本诗的目的虽在劝导,但却少有 说教的气息
        兴赋结合,起兴方法的灵活运用,也是《常棣》这首诗的重要特 点。 首章“常棣之华, 鄂不 ” (鄂, 即萼。 不, 通 , 蒂。 , 鲜明茂盛),这里用常棣树花开众多,光彩艳艳,来兴兄弟众多而相和 睦。树上花朵虽然多,但它们是同本同根的。兄弟之间呢,古人认为兄 弟是“异形而同气”的。社会上来往结交的人,真正至亲的只能是“同气” 的兄弟。兄弟们之间如果能够和睦,那么一定也是强盛而有光辉的事 情。在第三章,又用“脊令在原”来兴“兄弟急难”。脊令是一种水,而 今离开水域而“在原”,说明这是失掉了它的常处之所,有了急难了,那 它就要边飞边鸣,求其本类。诗中以此来兴兄弟之间处于不安全、不顺 利的坎坷环境,也必然会互相求觅、救援的。
        《常棣》诗共八章,针对各情况,多方对比,劝勉人们珍惜兄弟之 谊,诉之以理,动之以情。多启发诱导,少说教之气,多生活事例,少 空洞道理。本诗在抒情说理,也善于在抒情中说理,艺术效果是很好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