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烝民》

Ctrl+D 收藏本站

     天生烝民,皇天生下众百姓,


有物有则宇宙万物有准绳。


民之秉彝,百姓把握此规律,


好是懿德。爱好美德发内心。


天监有周,苍天俯察周王朝,


昭假于 下。祷告神灵心虔诚。


保兹天子,辅佐当今周天子,


生仲。生下山甫保康宁



仲山甫之德,山甫内具好品德,


柔嘉维则。温良和善有准则。


令仪令色,度优雅容颜美,


小心翼翼。办事谨慎真出色。


古训是式(11),先人典范必仿效,


威仪是力(12)。尊礼守法为表率。


天子是若(13),天子选择且重用,


明命使赋(14)。宣达王命负职责。



王命仲山甫,周王命令仲山甫,


式是百辟(15)诸侯树立好榜样。


缵戎祖考(16),祖先宏业当继承,


王躬是保(17)。天子托福寿无疆


出纳王命(18),掌管出入司政令,


王之喉舌(19)。天子喉舌代宣讲。


赋政于外(20),颁布政令达畿外


,四方爰发(21)。四方诸侯齐应响。



肃肃王命,庄严肃穆传王命,


仲山甫将之(22)。 山甫诚心来奉行。


邦国若否(23), 国事顺利与艰难,


仲山甫明之。 山甫心里最分明。


既明且哲, 既明事理且智慧,


以保其身。 保持节操留芳名。


夙夜匪解(24), 早晚工作不懈怠,


以事一人(25)侍奉君王表忠心。



人亦有言:有句老话常讲起:


柔则茹之(26),对于弱者就相欺,


刚则吐之(27)。对于强者就畏避。


维仲山甫(28),惟独山甫与众异,


柔亦不茹,软者弱者皆不欺,


刚亦不吐。硬者刚者亦不避。


不侮矜寡(29),不欺鳏夫和寡妻,


不畏强御(30)。诛灭强暴志不移。



人亦有言:有句老话嘴边挂:


德輶如毛(31),德如鸿毛赛飞,


民鲜克举之(32)。少有人会举起它。


我仪图之(33),揣摩思忖暗比划,


维仲山甫举之。山甫高擎自有法。


爱莫助之(34)。爱莫能助勿责怪。


衮职有阙(35),天子龙袍有结疤,


维仲山甫补之。山甫修补人人夸。



仲山甫出祖(36),山甫出行祭路神,


四牡业业(37),四匹骏力强盛,


征夫捷捷(38),使臣赶路匆匆行,


每怀靡及(39)。常恐王命难完成。


四牡彭彭(40),驷马奔驰蹄不停,


八鸾锵锵(41)。 八铃锵锵叮��鸣。


王命仲山甫,周王命令仲山甫,


城彼东方(42)。前去东方筑新城。



四牡骙骙(43),四匹骏马蹄不停,


八鸾喈喈(44)。八铃喈喈清亮声。


仲山甫徂齐(45),山甫往齐去筑城,


式遄其归(46)。总盼早去早回程


吉甫作诵,吉甫作歌相赠敬,


穆如清风(47)。犹如清风添雅兴。


仲山甫永怀(48) 山甫在外多记挂,


以慰其心。作此赞歌慰心灵。



[注释] ①烝民:众民。②则:法则,指事物的内则,如人之喜怒哀乐。③民之秉彝(yi):人们掌握事物的常理。秉,执,掌握;彝,常理。④懿(yi)德:美德。⑤监:视,察。有周:即周朝。有,词头,多用在名词、朝代之前。⑥昭假:向神祷告,表明诚敬之心于神灵。⑦兹:此。⑧仲山甫:周宣王时大臣,封樊邑(今河南济源县),名山甫,谥穆,排行第二,故亦称樊仲、樊侯、樊仲山甫或樊穆仲。⑨柔嘉维则:谓仲山甫以温和善良奉为自己的道德标准。维,犹“是”。⑩令仪令色:谓仲山甫的言谈、举止、风度、表情优雅美好,和颜悦色,适度宜人。令,美善;仪,风度,容仪;色,颜色,表情。(11)古训:先王的遗训,遗典。是:语助词。(12)威仪:礼节法度力:勤,勉力遵行。(13)若:选择。谓选择贤人而重用之。(14)明命:政 令。赋:通“敷”,颁布,宣传。(15)百辟:各国诸侯。(16)缵(zuan)戎祖考:继承你祖先的遗烈。缵,继。戎,你。祖考,祖先。(17)王躬是保:保护周王自身的安全。躬,身。(18)出纳:总揽。(19)喉舌:代言人。担任天子代言人的,在唐虞为纳言,在周朝为内史,至秦汉时则为尚书。仲山甫兼内史之官,故谓。(20)赋政:颁布政令。外:指京畿之外。(21)四方爰发:谓四方诸侯就都施行其政令。爰,乃,则。发,施行,执行。(22)将:奉行。(23)邦国若否(pi):指国运顺利与艰难。若否,善与恶,好与。(24)夙夜:早晚。匪解:即非解,不怠惰。(25)一人:指周宣王。(26)柔:软弱。茹(ru):食,引申为吞并、侵侮。(27)吐:引申为畏避。柔茹刚吐:意为欺软怕硬,欺弱惧强。(28)维:惟独。(29)矜(guan):同“鳏”,男老无妻。寡:女老无夫。(30)强御:强梁,强暴。(31)輶(you):轻。(32)鲜:少。克:能。两句意为:道德轻如毛,但人少有能举起它的。言外之意,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绝非易事。(33)仪、图:谋虑、忖度。(34)爱莫助之:爱:隐藏,莫,没有谁。意为:隐而不见,谁也不能帮助他。后来引申为“爱莫能助”,表示虽然同情,但无力帮助。与原意有别。(35)衮(gun):龙袍,古代侯王穿的礼服。职:犹“适”,偶然。阙:同“缺”。这句以龙袍破败,喻国君的缺点、过失。(36)出祖:出行之时以祭路神。祖,祖道,祭名。一说祖,借为徂,往。(37)业业:马高大而健壮的样子。(38)捷捷:行动敏捷的样子。(39)每怀靡及:常常忧虑事情来不及办理。靡,不。(40)彭彭:马奔驰的样子。(41)八鸾:八只鸾形的车铃。一马二铃,四马八铃。(42)城:筑城。东方:齐国,齐在镐京之东,故言。(43)骙(kui)骙:马奔驰的样子,一说马强壮的样子。(44)喈(jie)喈:本指鸟的鸣声,这里形容清脆悦耳的铃声。(45)徂齐:往齐。(46)式遄其归:希望仲山甫速归。式,用(此车子)。遄,迅速。(47)穆:和煦清风:形容仲山甫有美德,如清微之风,化养万物。(48)永怀:长思



[赏析] 《烝民》与上篇《崧高》同为尹吉甫的送别之作。两诗题材内容极为相似。讴歌的对象分别为周宣王时代的重臣申伯和仲山甫。这两位大臣地位相当,名气相亚,才德相匹,事迹、政绩亦复相类。一位就封于谢,南国是式,揉此万邦; 一位奉命于齐,城彼东方,式是百辟。艺术机杼也极相似。《崧高》两人并举:“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以申为主,甫为客;先总提,后分写。《烝民》则专写甫。此二诗为尹吉甫有意匹配之作。诗共八章,章八句。首章论人性本善,申述仲山甫生当有自。它工于发轫,高浑有势,与前篇同为极意经营者。于申伯言“岳降”,于山甫言“天生”,前者主“气”,后者主“理”,同中存异,各臻其妙。次章历数仲山甫的举止言行和美德。从外表之美写到内在之美,再从学问修行写到事业,极富概括力。三章接写事业,言其职责重大,攸关国运:外总诸侯,内辅君德;入司政令,出治四方。出将入相之才赫然在目。四章申发三章章旨,写其执行王命,奉公尽职。五章深层分写其美德之一,有刚有柔,刚柔有则,相得益彰。六章深层分写其美德之二,既能自举其德,又能补王之阙。七章折入正题,方写出行,城彼东方。八章望其徂齐遄归,点明作诗送别之由,与《崧高》收结雷同,但又同中有异。申伯是亲贵勋戚,分封在外的诸侯,来朝而荣归,自当喜形于色,故诗人盛赞美誉之;仲山甫为朝廷命官,是王左右的宠臣,一旦去国远离,隐忧莫名,愁思交织。诗人充分理解他此时此际的复杂思绪,故作诗“以慰其心”,并希望他早去早回,可谓体贴入微,其情弥深。故两诗风格亦各异。正如诗自评所言:《崧高》“其诗孔硕,其风肆好”,《烝民》则是“穆如清风”。虽只一句,姚际恒说“此更佳”。孙鑛说:“语意高妙,探索入奥,又别是一种风格,大约以理趣胜。”在章法结构上,《烝民》严谨整饬。全诗以“德”为基石,以“则”为主脑。事事以“则”为准,处处以“则”行事。诗人列举仲山甫的德性、学行、事业以及世系、官守,极意推崇,备加赞美,而归总于“德”,准之以“则”。塑造了仲山甫才全德备、补衮重臣的鲜明形象。


诗,多是以形象或抒情来反映社会内容和人生情趣。“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它却不是以形象感人,而是以理念取胜。与此相似,《大雅·荡》亦有言曰:“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都触及天道和人性问题。此“天”字,既不是自然的天,也不是超自然力神化了的天,而是如朱熹所说的“有时或单为训理者”(《朱子语类》卷一),指的是理法、理性的天。天道、人性,原属哲学范畴,是哲学史上重大论题之一,也是先秦诸子论争不休的焦点之一。但在诗歌中阐述这个哲学命题,《荡》和《烝民》可谓是开山者和肇始者。姚际恒说:“《三百篇》说理始此。”(《诗经通论》),方玉润也说:“此《三百篇》说理第一义也。”(《诗经原始》)它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影响十分深远。孟轲与公子都论争性善性恶时,就曾引此诗句作为他阐述性善说的依据(《孟子·告子上》),宋明理学家言性与天道,亦往往引此诗句以为佐证。宋诗一大特色,就是“以文为诗”、“以理为诗”、“以议论为诗”,究其根源,往往追溯到唐代。殊不知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诗经》即已开创了这一体式了。


诗虽以理趣胜,但它仍然写得有激情、有诗意、有韵味、十分讲究语言的熔铸和锤炼,有创造,有继承,并且吸收民间的口语、谚语入诗。这些生动活泼、形象鲜明、富有生命力的语言,大都成为后世的成语,直到今天依然活在人民的语言中。譬如“小心翼翼”、“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后世浓缩为“明哲保身”的成语)、“爱莫助之”(后世改造为“爱莫能助”的成语)、“穆如清风”这样的“名句”(方玉润评语)等等。诗中两组“人亦有言”,应是当时流行的谚语或口语,一经诗人提炼引用,十分警策。“柔则茹之,刚则吐之。”“柔亦不茹,刚亦不吐。”比喻形象,突出仲山甫不欺软怕硬的独特个性和思想品质,固然是诗的意旨,但谚语本身的内涵却十分丰富,为不同的人们提供了所需的养料。因它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哲学家从中看到阴阳刚柔事物的对立;语言学家从中提炼成“刚柔相济”的成语;文艺家从中得到启发,总结出“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的美学思想。“德輶如毛”的喻义亦复相似。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以“毛”的意象为喻或受此启发乎?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以“奇语”二字相称许,当不无原因吧。三章“王之喉舌”,以“喉舌”喻代言人,十分形象贴切,有极强的生命力,至今仍活在人们的语言中。此诗在叠字的运用上颇具特色。如七、八两章连用了“业业”、“捷捷”、“彭彭”、“锵锵”、“骙骙”、“喈喈”等三组六对富有音响效果的象声词,以增强仲山甫往齐筑城时的急促、威武、雄壮的声势,收到绘声绘形的艺术效果。《诗经》中虚词的运用特多,各司其职。《烝民》诗中用得最多、最成功的虚词是“之”字。全诗共有十二个“之”字,有在句中的,有在句尾的,而以句尾为多。以第六章为例,八句中即用了五个“之”字。这些“之”字,对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自有殊效,使主人公委婉有致的神态,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姚际恒评曰:“多用‘之’字,见缠绵之态。”正道出了“之”字的妙用。